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财政部设新平台监测隐性债务 地方相继上报数据

第一财经 2018-10-10 14:47:21

作者:陈益刊    责编:汪时锋

防范隐性债务风险首先要摸清债务底数,目前各地正统计今年8月底之前的隐性债务余额、资产等数据。

为了全面摸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底数和相关资产,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已经设立了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http://lfpt.mof.gov.cn),近日各地正按相关要求填报相关数据。截止10月10日下午1:00记者发稿时,该系统有约4000个用户在线。

图为财政部设立包括隐性债务的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

近些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较快快、规模较大,已经引起高层警惕,中央三令五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并在今年出台了相关文件来防范化解这一风险。不少财税专家认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最可怕的是债务底数不清,因此摸清底数成为化解债务的前提。

政府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主要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替政府举借,由政府提供担保或财政资金支持偿还的债务;政府在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过程中,通过约定回购投资本金、承诺保底收益等形成的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债务。

早在去年4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这为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实现债务和长期支出事项全面动态的监控。

近期不少地方政府公开的信息显示,财政部为此制定了多项规章文件,各地正在学习这些文件要求,将当地截至今年8月31日的隐性债务余额、资产等数据,填报至财政部设立的地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http://lfpt.mof.gov.cn),一些地方已经完成了填报。多位地方财政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当地确实按要求填报隐性债务、资产等相关数据。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政府公布的《永福县政府隐性债务清查统计工作方案》明确,在9月30日之前需要将全县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举债融资、资产和财务情况,相关主体的政府中长期支出情况填报至前述监测系统,并由监测平台汇总形成债务明细数据、化债计划等相关表格。

长期关注地方债的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个统计方案主要从举债主体、举债渠道、举债资金用途等三大方面入手进行统计,思路较为明确,便于操作。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政府和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政府官网信息,均透露出了召开隐性债务统计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传达《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方案》,讲解《财政部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政府隐性债务认定细则》等。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称,这次填报工作较为繁琐、复杂,不单要将每笔债务分别录入,而且需要上传相关凭证。通过国庆节加班加点,10月6日集团及所属单位提前完成财政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测系统填报工作。

尽管此次隐性债务填报的相关地方没有透露出隐性债务余额等数据,但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河南省濮阳市的华龙区、范县、南乐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青海省黄南州相继公布了当地化解隐性债务的文件,其中均公布了详细的隐性债务规模、分年度化债具体计划以及化债手段等。

从上述公布化解隐性债务文件的6个地方和公开披露隐性债务规模的合肥市来看,隐性债务占显性债务(政府性债务)比重在30%~360%之间,其中5个地区隐性债务规模超过显性债务,且有2个地方隐性债务是显性债务的3倍以上。

比如,《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的通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当地隐性债务规模达24.18亿元。这远超2017年底当地显性债务6.72亿元,隐性债务占显性债务比重近360%。

此前合肥市审计局公开披露,截至2017年末合肥市级隐性债务规模为475.38亿元,占当地政府性债务(即显性债务)比重约为72%。

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部分地区的隐性债务规模超过显性债务。

目前地方普遍要求用5~10年的时间来化解隐性债务,不少地方也已经披露了当地隐性债务分年度化解方案,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公用经费、统筹政府收入、处置存量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来化解债务风险。

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万家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仍然较为缓慢,一些地区还存在违规举债的冲动,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监测,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针对新型的违规举债方式,要防微杜渐。财政部门已联合组织部门对违规举债进行责任人处罚,因此,地方政府在填报隐性债务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隐瞒心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抽查、核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