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而言,这两天怕是如坐针毡。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选举刚刚结束,默克尔执政盟友之一的基社盟(CSU)交出60多年以来最差成绩,默克尔的另外一个执政伙伴社民党(SPD)更是表演了“自由落体”。自1957年以来,基社盟在巴伐利亚州可以说是“一手遮天”,此番巴伐利亚政局的异动正是德国政坛风云变色的缩影。
“令人痛苦的结果”
基社盟是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姊妹党,据官方初步统计,此次基社盟的得票率为37.2%,上次选举还是第二大党的社民党,本次仅获9.7%的票数,排在第五,绿党获得17.5%,在该州首次取得两位数支持率,一跃成为第二大党。有极右翼倾向的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AfD)得票率为10.2%,首次进入议会。此外自由选民(FW)、自民党(FDP)分别获得11.6%、5.1%,也都在议会占有一席之地。本次投票率为72%,较2013年的63.6%大幅上升,创20年以来新高。
在巴伐利亚州过去的13次选举中,基社盟有12次获得了半数以上议席,单独组建政府。巴伐利亚州议会共205个议席,超过103个即可组建政府,但本次基社盟仅获得85个。
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Markus Söder)在初步结果公布后表示,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结果,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据德媒预测,由于政治立场相近,基社盟料将与拥有27个议席的政党自由选民结盟,成立新一届政府。
压垮默克尔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政治风暴正在席卷德国,“左右”两股势力气势汹汹,目标正是默克尔政府。这一届德国政府诞生于2017年的大选,由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加上“亲密战友”基社盟和多年执政伙伴社民党组成。但2018年以来,默克尔麻烦不断。
6月,因为难民问题,基社盟领导人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一度威胁要“拆伙”;9月中旬,德国宪法保护局前局长因质疑对右翼极端分子的负面报道而遭“明贬暗升”,政府公信力下跌;9月底,默克尔的亲信考德尔未能在议会党团主席选举中连任。
德国基民盟元老、联邦议院议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在巴伐利亚大选前一天对媒体表示,默克尔在党内的地位大不如前。 他说:“她(默克尔)不再像前三个任期、或者前两个半任期那样无可争议了。”
如今基社盟在巴伐利亚的政治影响力减弱,自顾不暇,难以再给默克尔提供足够支持,而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社民党更是势微。
据德国电视一台最近的民调显示,在全德范围内,基民盟和基社盟当前支持率加在一起也仅26%,较去年大选下跌近8%,创历年新低;社民党的支持率也从20.5%下滑至15%,失去了第二大党的位置。相反,左翼绿党和右翼“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分别上升到17%和16%。这与巴伐利亚的选举结果如出一辙。
法国《世界报》认为,对默克尔来说,这次选举 “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不仅是基社盟的削弱影响了默克尔的政治前景,社民党的惨败也使默克尔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意大利《共和报》文章称,如果两周后的黑森州大选基民盟同样受挫,那么“在12月的基民盟党代会上,默克尔将陷入一场政治风暴”,她正面临来自各界的压力,默克尔“至少”需要放弃多年来一直不愿放手的基民盟主席一职,来缓解局势。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巴伐利亚大选结果对于默克尔政府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加剧了默克尔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选结果表明,原本以中间派为主的选民开始“两极分化”,走向政治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