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艺术品收藏传承难题:藏家身故后藏品易贱卖,金融化曾被监管叫停

第一财经 2018-11-12 09:40:35

作者:孙行之    责编:李刚

不同于证券和房产,艺术品市场在国内依然小众,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与估价也存在模糊地带,这些都让它难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被市场接受。

ART陆家嘴·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

在艺术收藏领域,这样的故事不少见:藏家去世,求购艺术品的人蜂拥而至,藏家后人不清楚艺术品价值导致其被低价卖出,掮客赚得盆满钵满。

在11月9日的“ART陆家嘴·2018上海艺术金融国际峰会”上,意大利米兰语言和传播自由大学教授阿莱西娅(Alessia Zorloni)给出的数据为这样的故事提供了注脚。她援引瑞银集团2017年的报告指出:全球收藏家九成超过40岁,八成想把艺术品传承给下一代,然而真正为自己的艺术品做过全面估价的只有六成,对家庭展开艺术教育的只有约四成。这意味着,在家族传承上,收藏者面临许多潜在问题。“在估值、资产规划、慈善基金、借贷等方面,藏家们需要太多的服务”,在阿莱西娅看来,这正是金融机构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中融信托家族办公室总经理王汝成的观点与这位来自米兰的教授相似。他曾经在日本看到很多私人美术馆传承到第四代时难以为继,不得不关门大吉,而家族藏品很快流散到市场上。在他看来,对收藏家和艺术家来说,艺术品信托或许已经是刚需,但市场上,这种服务的供给非常少。“讨论的非常多,但真正落地的非常少。这里头的原因是,懂艺术的基本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艺术品”。

很大程度上,艺术与金融之间横亘的一大问题是艺术品的流动性。不同于证券和房产,艺术品市场在国内依然小众,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与估价也存在模糊地带,这些都让它难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被市场接受。此次论坛上,围绕这个问题,德勤亚洲区合伙人秦谊和平安银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事业部副总经理冯少英就有了一次针锋相对的讨论。

秦谊认为,艺术品份额化赋予了艺术品充分流动性。因为大师的作品一般人很难拥有,限制了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人数。但如果把作品分成分割成若干份额出售,比如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分成100份,吸引更多人持有,之后在市场上完成多次交易,形成相对有说服力的市场价格记录,流动性由此而生。

“在国外,艺术品份额化的尝试已经开始了。”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秦谊表达了她对艺术品金融化探索的信心,“份额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将来肯定会做。”

事实上,类似的尝试在国内并不是没有。2010年前后,多地文交所都推出过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但因为暗箱操作、规则不清等问题,演化为一场“财富的击鼓传花”,很快被监管部门叫停。秦谊告诉第一财经,另一方面,现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区块链,也可以运用到艺术品份额化的探索中。“这个市场还不够透明,参与者也不够多。具体做法,我们还需要去讨论,去尝试”。

不过,站在银行从业者的角度,冯少英明确指出,他不认同艺术品份额化的操作方式。“银行对风险的把控尤其注意,几乎是零容忍的”。

他认为,这种操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被看好的”。因为银行的产品是标准化的,对非标准化的艺术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艺术品真假的鉴定以及估值。此外,“目前的氛围、投资者意识以及大家对艺术品的认识也还很不到位”。

冯少英是艺术品爱好者,在论坛上,他两次提到,收藏不应过度偏重艺术品的资产属性,而应该享受它们的精神价值。他甚至指出,“把艺术品过度金融化,可能产生一种让别人利用的骗局。这话可能是说重了,但后来,监管部门的确是把这种做法叫停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