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者观察|李小加评新经济“破发”,不能仅用“情绪”解释

第一财经 2018-12-23 16:04:40

作者:李隽    责编:黄向东

除了李小加所说的“情绪”以外,这一波港股新股破发潮,更多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销量逼近“零增长”,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在香港交易所(00388.HK)行政总裁李小加最新发布的文章《明星公司的IPO为什么也会破发?——回顾2018香港上市新规》当中,解释了近期港股市场新股破发,把这个更多归结为“市场情绪”因素。

除了李小加所说的“情绪”以外,投资者要认识到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波港股市场的新股破发潮,更多是因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随着智能手机销量逼近“零增长”,相关上市公司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局。

“截至2018年12月18日,包括小米集团(01810.HK)、美团点评(03690.HK)在内的28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2018年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一半。既然都是些引领未来发展的新经济明星公司,为什么它们的新股上市以后大部分还破发了?”

李小加在文章中主动提出了这个话题,并且解释称,“和其他国际市场一样,香港的新股发行一直都是市场化定价,新股的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是由买方和卖方共同博弈产生的。如果一只新股发行时市场对它的预期普遍比较乐观,那么新股定价自然就会比较高,上市后一旦大市下跌或者市场对它的预期变得比较悲观,它的价格就会下降,于是出现股价低于发行价的破发现象。”

在笔者看来,其实新经济的新股破发不仅仅是李小加所说,只是由于是市场情绪的问题,无论是平安好医生(01833.HK)、小米集团、美团点评、美图公司(01357.HK)等新经济股的破发,不仅仅反映市场情绪,反应更重要的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逝。

李小加表示:“市场有跌自有涨,近期新股市场的表现低迷应该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周期的一个阶段。如前所述,由于IPO定价和估值会根据最新的市场状况和综合因素进行调整,如果大市回暖,新股表现也会水涨船高。对于新经济公司来说,新股发行价格应该只是影响其上市与否的一个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对新经济公司带来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如果投资者仔细观察过去一年多的香港市场,除了不少逼近腰斩的“新股”以外,就算是恒生指数成份股当中的移动互联网概念,包括几只大牛股如腾讯控股(00700.HK)、瑞声科技(02018.HK)、舜宇光学(02382.HK)等都经历了大幅下跌,尤其是作为智能手机声学产品供应商的瑞声科技较高点暴跌了近八成,让人唏嘘。

近一年在香港上市的移动互联网概念部分新经济股,实际上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还远远不如上述三只蓝筹股,产品定价方面更是没有足够多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已经经历大幅调整,但对投资者而言依然需要仔细调研,要好好思考“抄底”会不会“抄在半山腰”。一些上市后依然在亏损状态中的公司,能否找到靠谱的盈利模式依然存在很大疑问,对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亏损公司而言,未来股价彻底“归零”存在一定可能性。

过去港交所也并未对新股在招股文件的行业地位描述有足够的关注,这方面对新股来说其实有一定的空间去“忽悠”市场,普遍的披露并不够清晰,尤其对竞争对手描述往往高度模糊化。

另一方面,在破发的新股当中,移动互联网概念的股份有不少都逼近“腰斩”的水平,反而是海底捞(06862.HK)这种传统餐饮行业,最新收盘价在17.5港元,只是比发行价17.8港元略低,上市后尽管大盘大跌,而海底捞一直在发行价上下徘徊,所以其实并非每只新股都表现很差。

李小加表示,“新的上市机制生效才几个月,现在来评价改革成效好像还为时太早。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共有209家公司来香港上市,融资总额约2800亿港元(截至12月18日),香港市场的新股融资额再次荣膺全球榜首,其中新经济公司的新股发行成为主力。自4月底生效以来,新的上市制度吸引了不少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或者准备来港上市,丰富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构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新的上市机制可以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来香港,就像当年的H股的诞生一样,为香港市场带来长久的繁荣与活力。”

在笔者看来,港交所既是一家上市公司,也具备着市场监管的职能,一直以来这种“双重角色”都对投资者造成一定困惑,多年以来这个话题在市场中就引起巨大的争议。其实李小加本人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这个“双重角色”的管理层的纠结,在维护投资者利益和港交所股东利益上,港交所要做到好好平衡起来,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