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而此前表述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货币政策的表述出现了一些变化。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偏向宽松?
3月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非常内容丰富的政策取向。“我们现在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提中性,是更简洁。实际上,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还没有变。“易纲称。
易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在逆周期的调节。同时,货币政策在总量上要松紧适度。今年的松紧适度,就是要把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大体上和民营经济GDP的增速保持一致,这就是一个松紧适度的概念。另外,在结构上要更加优化,也就是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
易纲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兼顾内外平衡,中国的经济已经深度的融入了世界经济,所以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要以国内的经济形势为主来考虑,但同时要兼顾国际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中国外向型经济。所以在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把货币信贷的数据要拉长一些看,要看许多数的加权平均,可以比较全面的来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从“外延式扩张”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
持续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带来的不仅是美联储受压下的降息空间开启,更是各国央行如何反思用相关性决策依据执行因果律判断的传统政策框架,并面对新技术和新传导机制,迎应新决策环境的制度范式变革。
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持续落实适度宽松基调。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