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切实让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听他们怎么说!| 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 2019-03-14 15:23:56

责编:马勤忠

如何切实让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听他们怎么说!| 首席评论

导读:如何切实让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第一财经《首席评论》两会特别节目专访多位企业家及政策核心智囊,为您精彩解读!

本期节目嘉宾(按姓氏拼音排序):

李东生: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

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永好: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杨成长: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郑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税”和“费”分别以45次和59次的出现频率成为两会热词,减税降费也成为今年报告的重要关切。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要深化增值税改革,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一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减税降费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利好呢?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表示,今年制造业增值税从16%降到13%,同时企业社保缴费可以缴到16%,公司有七八万名员工,这两项公司有可能少缴3个亿左右的税和费,极大地帮助了制造型企业,相信全国企业都会受益。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则指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税率的下调对于企业扩大市场需求的帮助。他说,增值税实际上是消费者在付的,增值税下降能有效刺激市场需求,带来需求的增加。

降成本、扩内需、稳预期,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是本次减税降费的三层政策效应,其中稳预期政策效应最为重要。刘尚希表示,这次减税降费能起到稳预期效应,原因在于这次减税降费的方式跟以往不同。过去更多是在税基上提供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一般有期限,比如三五年,所以从长期看具有不确定性。此外,如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也有一些条件,操作成本比较高,比如企业要申请、实施优惠政策的过程要认定等等,这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去引导、稳定预期。而此次通过大幅度降低税率来减税,在改善、引导、实现预期稳定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刘尚希认为,稳预期更重要的是稳定企业长期预期,这样企业才有长期打算,如果只是短期预期,企业最多是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这样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不足,研发投入可能就会举棋不定。他说,这次减税结合了税制的完善,不会说三五年以后就变了,等于在税收负担上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企业可以据此长期规划、长期打算,在研发、创新、投资等方面行为也就更具有确定性和长期性。激活企业的活力最重要的就是政策本身可预期且长期。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活力自然而然就会迸发,就不需要政府再去操心了”。

通过稳定企业预期,激发企业活力,鼓励企业加大长期创新研发投入,将有力支持企业发展。而事实上,去年有一项政策就已经在切实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8年工作时指出,去年已将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对此,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感受颇深。

李东生表示,过去两年减税降费给制造业带来很大帮助,据他自己统计,公司在2017年通过减税降费省了8000万,2018年省了1.2亿,其中省的最大项是新的政策对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李东生说,公司研发投入很大,去年投入50多亿,这50多亿基础上的加计抵扣让公司减少了很多成本。所以感受到减税降费给制造业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刘尚希表示,原来的加计扣除比例比较低,由50%上调到75%而且也覆盖到所有企业。这相当于企业搞研发,国家埋单而且还给奖励,所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对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创新力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另一关键词。报告中涉及制造业的税费利好包括,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增值税税率降至13%,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到全部制造业领域等等。而无论何时,一个经济强国都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

刘尚希表示,这次减税降费还能促进结构调整,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制造业存在收缩和产能过剩问题。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必须振兴制造业。这次减税降费落点恰恰就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上,所以具有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此外,服务业税负不增加,制造业税负有较大幅度下降,也改变了行业间税负分布状态,使税负更加公平。为制造业减负,刺激资金、人才等流向制造业,从而振兴制造业,真正使制造业由大变强。

减税降费直击当前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今年近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中,重要一块就是社保缴费。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国新办3月5日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大体上有7个省市是20%,21个省市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19%,2个省是18%,还有2个省是14%左右。算下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到16%,多地可以下降3到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

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看来,降低用人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减税同时进行,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定了企业,实际是稳定了就业,才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保障。劳动者有就业,一定比没有工作岗位的人更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保障。但如果仅仅理解为减轻企业负担还不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负担增加的情况下降低费率,将来是不是形势好了再恢复呢?郑功成认为,这次降费要达到一箭多雕的政策目标。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还能让企业有余力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让劳动者获得多个层次的养老保障,此外,在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存在地区差异的情况下,降低缴费率还有利于推动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现在降到16%,也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变成全国统一的费率创造条件。所以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也是为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走向定型、走向多层次化”。

这同样有利于稳定企业的长期预期。而从去年以来,支持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包括财税在内的财政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续发力,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激发企业活力。

刘永好说,去年以来,民营企业最关心的几件大事之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缓解,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各级金融机构也纷纷通过不同方式增加对民企信贷额度,现在税费进一步减免一定会增强很多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帮助民营企业在新的格局下迈过转型难关。

2019年,如何去稳住经济?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看出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激发企业活力,企业活,经济就活,企业稳,经济就稳,企业要疲软了,经济就疲软了,所以政策在如何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和投资信心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策给力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活力最终离不开自身的内生动力。刘永好表示,相信在新的政策格局下,民营企业要做好是有可能的,是完全可能的。但做好企业,不仅仅是政策给力,更重要的是企业要转好型、升好级。过去这五六年新希望的转型“取得很好的成果,去年在经济下行的格局下仍然有20%以上的增速,相信今年还会有一个较好的增速,传统企业应该逐步转型升级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企业”。

刘尚希认为,这些政策覆盖到所有企业,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决于自身能不能把政策转换成竞争能力。他表示,企业可以去调整经营策略和设备更新策略。加速折旧覆盖所有制造业企业了,等于提前把机器设备成本收回来,这对企业来说,收回后可以马上添置新设备,设备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有利于企业创新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从政策层面看,如何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刘尚希认为,需要做好相关抵扣政策的制定。“如果现有的税收抵扣政策不做调整,把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降下来,很可能服务业的税率就会弹上去,出现跷跷板现象”。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服务业购买货物,原来增值税进项可以抵扣16%,现在只能抵扣13%,抵扣少了,意味着要多缴税。所以如果抵扣政策不做调整,服务业的税负就会增加,也就无法实现让所有的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此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一套政策组合拳,政策的协同至关重要。刘尚希表示,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信贷政策,能不能和减税政策有机融合、协调好,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协同,这边减税了,融资成本反而上升了,融资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策的效果也会打折扣,“这个事要同时发力,就像中药开处方一样,单方的作用是有限的,你必须是许多味药在一起同时煎,药的综合效果才能出来”。

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后,无疑也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压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要切实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困难再多也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政府开支收缩本身也是一项改革,减税降费要给企业创造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最后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他还认为,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由基建更多转向社保、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减少居民个人支出,有利于扩大消费,从而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他表示,有人说要稳增长,搞基建稳增长的效果好,给民生领域对稳增长没有太大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中国下一步增长的潜能很大,一块来自低收入阶层,给他们财政上的支出,他们能够把更大的比重拿来消费,这样有利于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并且通过医疗、教育等支出提升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短期长期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出品

编导/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