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虚拟货币要“去虚拟”

第一财经 2019-05-05 21:05:46

作者:姚前    责编:孙维维

技术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取经,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的本质内涵,理应是数字货币发行的基石。

几年前,当我们开始做数字货币研究的时候,这一领域既冷门,又边缘,不少人都质疑此项研究的必要性。这项工作的展开不能不归功于周小川博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学术前瞻性。这两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暴跌,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这一新兴事物。作为一个研究者,尽管我认为比特币还只是一种准私人数字货币,但我对其代表的数字货币技术的未来满怀憧憬!

数字货币与比特币

应该说,有很多人是因为比特币而知道的数字货币。实际上,远在比特币之前,数字货币就是密码学的一个研究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密码学界一直有一个梦想,我们手里拿的实物现金能不能数字化以后,通过数字加密技术,像发一个邮件一样,直接从某一个数字身份人转移到另外一个数字身份人的名下?就这么一个问题,很简单但也很复杂,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开创性的人物是大卫·查姆(DavidChaum)。

1982年,查姆提出了一种具备匿名性、不可追踪性的电子现金系统,作为最早能够落地的试验系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994年布鲁斯·施奈尔(BruceSchneier)的集大成之作就专设一节,探讨查姆的数字现金协议。2008年,一位化名中本聪(Nakamoto)的神秘人物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数字货币的发烧友们狂喜地发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梦想竟也可以大规模试验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席卷全球的比特币试验。

客观而言,这个试验极具争议,有人对其背后的技术啧啧称叹,有人攻击它是诈骗工具,有人认为其堪比黄金,也有人认为它一钱不值。一些知名人士,比如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说纷纭间,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资产、支付工具、货币等均有所不同的比特币以其丰厚的回报,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眼球。

想要评价它,我们必须回到中本聪的经典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点对点”和“电子现金系统”。“点对点”的特性,使我们想起了实物货币,因为它就具有“点对点”这一优越的支付特性,只是其支付功能逐步被电子支付工具所蚕食。时至今日,“无现金社会”甚嚣尘上,似乎实物现金已无容身之地。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主要经济体的实物现金投放和使用是在增加而不是减少。所以实物现金的未来究竟如何,恐怕现在还不能妄下结论。

比特币缺乏价值支撑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数字货币是实物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方向,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比特币终将胜出,笑到最后?也许一些持“货币非国家化”观念的自由主义者会这么认为。但是,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却倾向于将比特币定位成虚拟货币。为什么叫虚拟货币?因为它背后没有资产支撑,许多人(包括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它是没有前景的,尽管它的暴涨掀起了一股庞大的浪潮。“比特币也许失败,问题是这里头有钱可赚”,这句话道尽了很多人对“比特币”们的真实心态。比特币价格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其暴涨究竟有多少泡沫?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研究者而不是投机客,追问“比特币”们的真正价值所在才是问题的关键。

回顾加密货币的研究历程,如果说查姆模式的数字货币是基于“银行-个人-商家”三方模式来设计的,那么比特币模式的数字货币则由原来的三方模式,变成了点对点的两方交易模式。这当然是一个范式的飞跃,但这两个模式都没有考虑中央银行的角色。查姆只是探讨了匿名化现金的实现机制,根本没有涉及中央银行。比特币所谓的挖矿发行,煞有介事,实质上是把记账权、铸币权和发行权混为一谈,央行的角色因此消解。

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研究数字化技术本身,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显然不只是(数字)铸币技术的问题,其背后的价值支撑才是关键。纵观各种货币形态均有价值锚定。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的价值锚定来源于物品本身的内在价值。金本位制度下,各国法定货币以黄金为价值锚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法定货币虽不再与黄金挂钩,但是以主权信用为价值担保。全球那么多的货币,根本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价值支撑而不是铸币技术。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在追求极客技术的同时,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如何实现虚拟货币“去虚拟”

所以,必须把目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的缺陷给矫正过来。技术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取经,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的本质内涵,理应是数字货币发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货币的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一个可能的变化是在前述所言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强有力的“央行信用”,也就是“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央行信用”。

因为价值支撑的缺失,各国政府对于虚拟货币活动,如首次发行代币(ICO)、虚拟货币交易等,一直持审慎的态度,对其中隐含的金融风险和投资者保护问题高度警惕,但对代币或者是虚拟货币背后的技术却是态度积极。中国人民银行是最早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和试验的中央银行,其他主要国家央行也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央行会议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数字货币可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把实物货币转为数字货币的梦想已在民间率先发力和试验,中央银行必须奋起直追。

实际上,老百姓对货币的基本要求也就两个:一个是不能假了,另一个是不能毛了。无论对私人数字货币,还是法定数字货币,这两个要求都概莫能外。就全局最优的角度而言,我们相信,央行数字货币理应更能满足大众对货币的需求。

实物现金“+电子支付系统”、数字货币“+央行信用”、电子支付工具“+点对点”,甚至“+央行信用”、“+可控匿名”、“+智能便捷”……各类演变看似各异,实则脉络清晰。不仅朝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演进,而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外的则是那若隐若现的法定数字货币。

这一历史进程正徐徐展开!

大浪淘沙,我们都在这一进程之中!

(作者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原所长,本文摘自《数字货币初探》一书序言,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获评2018“第一财经·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年度中文书籍奖)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