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财政实力差异明显,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支出的比值)差距较大。
根据中国财政科学院研究报告,2018年财政自给率最高的是上海,约85%;北京以约81%紧随其后;广东、浙江、江苏居三四五位,财政自给率位于70%~80%。天津、福建、山东、山西财政自给率超过50%,其他省份则低于50%。
分地区来看,东部省份财政自给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南方地区财政自给率高于北方。2015年开始,中西部财政自给率掉头向下,南北方财政自给率也呈现下降趋势,且南北差距拉大。
地方财政自给率下降同时,意味着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度在上升。近些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包括税收返还部分)逐年攀升,2018年首次突破6万亿元关口,2019年预计达到6.35万亿元。
财科院研究员赵福昌表示,转移支付在均衡地方财力方面的效果显著,但同时地方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在上升,越是经济发展弱、压力大的地区,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越会增高。
与此同时,自2008年以来,转移支付增速总体呈现下滑趋势。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但近些年尤其是今年受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明显,转移支付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今年2万亿元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冲击较大,上半年不少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4%,创十年新低。
财科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防风险和2万亿减税降费大背景下,地方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换言之就是一些地方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在缓慢积累,尽管目前风险可控,但若没有清醒认识,风险可能越来越大。
赵福昌建议,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避免公平和效率两张皮,一是要完善转移支付的办法,精确反映转移支付的成本差异。以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公平积累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避免公平的短期化。进一步完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加快推进均等化。
他认为,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稳定地方预期;通过适度加大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转移支付的压力;合理的推动横向转移支付完善,构建纵横结合的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另外,财科院的报告建议调整转移支付定位,推动地方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比如,专项转移支付聚焦资本性项目支出,提升地方发展能力。探索研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近些年企业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都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仍保持上升态势。
尽管地方经济呈现V型复苏,但区域分化加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财政自给率下降,更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和发债,偿债压力也加大,财政可持续面临挑战。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继续恢复性增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前下达,增强了地方政府预算的可预见性,为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稳增长、保民生创造了良好条件。
华为表示,麒麟高端芯片9月15日之后将成为“绝版”,以后无法生产。
亲历牛市与股灾,站在“健康牛”前,证监会前主席们的“醒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