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充分、不准确、不对称等难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工作组正式启动了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旨在向社会提供全面、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平台有望实现首期功能服务,对外试点提供中小微企业工商、税务、发票、司法等公共数据和多头网络借贷、仓储、物流等部分企业经营数据的查询服务。同时,平台正在研究搭建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子系统。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协会于7月9日成立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工作组,从自律规范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交流培训三个方面整体推进供应链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工作,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整体制度框架,通过规则先行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目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工作组确定的各项课题正在按计划开展,其中包括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风控指引、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法律属性、金融监管仓储业务指引、物联网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指引等。
互金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表示,当前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中小微企业过分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和信用传递,不利于自身信用的建立,弱势地位益发严重;各地建设区域性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积极性较高,但大多局限在本地或本企业上下游之间使用,一方面重复建设问题凸显,造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平台之间割裂,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数据孤岛;利用数据、信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抢占客户,降低风控标准。
“协会建设这个平台,就是按照服务实体经济和提高融资效率的原则,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客户、控制信贷风险,帮助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的优胜劣汰,帮助金融科技公司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杨彬称。
据了解,协会将联合各参与单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迭代开发”的方式开发建设平台。平台将作为供应链金融行业基础设施,通过全面采集、整理、加工中小微企业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信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深度加工,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多层级画像,构建中小微企业全景关系网络图谱,着力解决当前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识别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信息获取难、有效信息少,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等问题。
6月15日,一项重要新规落地。
供应链金融数智化通过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融资效率低和风险控制难的问题,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供应链金融作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规范供应链金融发展内涵与方向,保障中小企业权益,防范业务风险,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规范管理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