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者观察|小米集团回购“掩护”林斌套现用于“慈善公益”?

第一财经 2019-08-27 19:11:34 听新闻

作者:李隽    责编:石尚惠

12亿港元回购,林斌套现3.7亿港元,套现价格约9港元/股,比10港元/股的平均回购价还要便宜。

在香港上市一年后,公司原始股股东进入解禁期,多年前以极低成本获得股份的高管们,总有着减持套现的冲动,“改善生活”是其中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小米集团-W(01810.HK)总裁林斌选择了用于“慈善公益”这个似乎更高大上的理由。

这次林斌是在小米全年花费近12亿港元回购“护盘”的情况下减持套现约3.7亿港元,这也让人对小米当前的投资价值产生一定疑惑,那么上市到现在股价已然“腰斩”的小米集团还值得投资么?

当前小米的估值进一步向硬件公司靠拢,17倍左右的市盈率,跟格力电器(000651.SZ)、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SH)等多品类的白色家电企业大致相当,被认为“互联网属性有所减弱”。

林斌减持价比回购价还便宜

据香港联交所8月26日披露的信息,林斌于8月21日、22日、23日连续三日卖出共计4130.7万股小米股份,套现约3.7亿港元。8月21日、8月22日、8月23日林斌分别售出小米股份2670.62万股、555.96万股、904.76万股,售出均价分别为9.07港元/股,8.92港元/股,8.92港元/股。

林斌称此次减持股份属于个人原因,其部分资金将用于慈善公益。香港联交所网站披露,8月23日,林斌还将368.66万股权益转让给家族基金Bin Lin and Daisy Liu Family Foundation。该基金为非营利性质慈善基金,由林斌及其家人为从事慈善、教育、科学、文学或宗教活动而成立。

香港联交所网站数据显示,林斌的持股比例从11.67%减少到11.47%。林斌在微博上表示,减持数量只占其本人所持股份的1.48%,“小米依然是事业的全部,没有之一”。

林斌表示:“10年前我有幸受雷总邀请参与创办小米,从创业第一天,我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小米。对于我,小米就是我事业的全部,没有之一。这次减持只占我所有股份的1.48%,小米依然是我事业的全部。我爱小米,我对小米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小米模式一定能成功。这次自愿承诺未来12个月不再减持,也是我对小米有信心的体现。再一次感谢所有米粉、合作伙伴和媒体朋友的谅解和支持!”

林斌是小米的元老级员工,在与雷军创办小米前,林斌曾在谷歌、微软有过多年工作经历,而这一次林斌的减持,却是在小米集团花费近12亿港元回购的“掩护”下进行。

如何看待总裁减持和回购并存?

小米集团8月21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购回合共1.25亿股本公司B类股份,总代价(包括交易成本)为12亿港元。”

可见,小米集团回购每股平均价格接近10港元,不过这并没有提振小米集团的股价,而且回购的平均价格也明显高于林斌9港元左右的套现价格。公布2019年半年报后,小米集团股价依然萎靡不振,互联网属性褪色,越来越像一家硬件企业,是小米集团估值不断下滑的关键原因。

小米IoT及生活消费品在第二季度的收入为149亿元,同比增长44%,这是小米几大业务当中增速最快的一方面,主要来自于电视、电脑等销售增长。第二季度电视机出货量为270万台,同比增长41.1%。相比之下,2019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15.7%,这一增速远远不如上述IoT及生活消费品44%的增速。

当前,小米集团17倍左右的市盈率,也已经跟白色家电企业相当,从估值上已经不再是高大上,起码30倍市盈率以上的互联网公司,当前腾讯控股(00700.HK)略多于30倍。

“不要提什么互联网了,现在高估值有个六七十倍市盈率,都是什么酱油啊,火锅啊,这些吃喝的股票,互联网估值本身很多都跌到20多倍了。”一位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如此调侃。海天味业(603288.SH)、海底捞(06862.HK)的市盈率分别在60倍和80倍左右。

针对小米增速较快的电视、电脑等产品销售,光大证券分析师表示,考虑到同业竞争压力持续,预计小米集团下半年毛利率存在小幅回落可能。IoT业务短期增速或放缓。鉴于大家电新品类年内业绩拉动作用稍显不足、核心电视业务面临华为等新进入者潜在威胁,下半年IoT业务面临增速放缓压力。

国金证券分析师唐川认为,手机行业瓶颈期持续,小米调整以规模为核心的策略,转向稳固利润和现金流的运营方式,当前互联网属性有所减弱,增值业务成为扛起营收增长的大旗。此前不怎么看好小米的唐川,这次态度也有所反转,“由于公司股价近期调整较明显,上调评级至‘增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