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圆桌讨论:智能+金融 应用落地

第一财经 2019-09-05 17:09:40

责编:王艺

圆桌讨论:智能+金融 应用落地

圆桌主持: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林纯洁

圆桌嘉宾: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周军

同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伟东

德意志银行环球金融交易业务部中国创新及金融科技产品主管 祝一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薛洪言

林纯洁: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个环节主要讨论的是关于金融科技新生态,下午有4位嘉宾,整个的组合会是比较好的,第一个是北京眼神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军先生和同盾副总裁李伟东先生,他们俩是来自科技行业的,还有一个是德意志银行中国创新及金融创新科技主管祝一先生,因为德意志银行本身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他是来自这个机构里面最创新的部门,金融科技产品主管,最后一位是苏宁金融研究院的院长助理薛洪言先生,苏宁金融研究院既有很明确的产业背景,本身又处于研究的领域,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组合做下午的圆桌。相信很多人记得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口号,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所以我们讲的人工智能是一项通用的技术,会对所有的行业产生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来讨论金融呢?因为金融是一项很特殊的行业,第一个产业规模足够大。第二个这个行业非常重要,会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还有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所有的人都连到了网络上面,我们有了去做金融科技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金融领域也是人。然后是很性感的行业,以技术的角度切入到过去需要非常非常严格牌照管理的行业,这个就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原因。我们整个的圆桌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给大家一个大致框架性的概念,第二个我们会谈一下目前的现状以及整个的金融科技如何去改变这个行业,最后一个部分会畅想未来,我们就开始圆桌的第一个环节。今天讨论的是金融科技的新生态,所以我想请各位嘉宾谈谈你们心目中的未来得新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当中技术怎么跟金融行业合作?人工智能怎么跟人进行合作?首先请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周军总。

周军:大家好,眼神科技周军。简单说一下眼神科技,眼神科技一直从事基于AI驱动的多模态生物识别原创技术,从事技术研发大约有20年的历史,一直把AI和金融业务的发展如何很好地解决内部操作性风险和银行的未来发展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我认为,在眼下这个时代,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和线下金融竞争,互联网金融趋势的拉动,给金融,尤其是传统的银行机构带来的几个变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1)银行工作人员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在网点坐等客户上门,因为客户不去了。2)也可以叫“坐商”变“行商”,以前在家里获客,现在必须走出去。3)“人助”变“自助”,原有的面对面的一对一客户服务,逐渐走向了客户自己来办理自己的业务。4)是“隔空获客”,我们已经看不到客户在哪里,如何隔空远端把客户拉过来?这几个变化,我认为是当今时代下,银行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在这个变革中,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风险如何控制?AI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做生物识别的,我们拥有指纹、人脸、虹膜、指静脉等多模态生物识别原创技术和统一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远端获客过程当中的身份认证问题。

林纯洁:李总?

李伟东: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同盾科技成立2003年,到现在马上快6年,我非常同意周总提到银行的变化,比如说举数字,物理网点的数量一直在下降,大概从2016年开始,大家知道过去银行比谁的物理网点多,你的物理网点多,说明你接触的客户多业务上来,但是现在看物理网点是下降的,数量在减少,甚至有人问我,你预测未来物理网点会不会消失?我自己的观点认为物理网点应该不会消失,但是功能一定会发生变化,你想想多久没有去过网点了?但是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是智能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所以你看银行的发展路径,是网点到网银到手机银行,接下来还要演变,《变革4.0》作者说未来银行没有了,银行变的无处不在了,银行变成和场景的服务融合一起了,因为在2018年智库有一份报告《金融科技时代下智能金融转型之路》里面有一个问题有意思,银行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吗?有20%的消费者认为银行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但是从金融家的角度有超过50%的人认为银行有提供金融化差异服务的,所以中间有一个很大的GAP,所以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金融方面的,可能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需求。我今天叫了车,下车之后直接用手机支付了,你不是做银行的你觉得不是用了银行的服务,其实你是用了银行的服务,你用支付宝肯定是绑定了一个卡,未来场景和金融的结合,当然今年开放银行开放金融这个词很热。在这样的演变的环境下,其实问题出来了,比如说你的业务可能是往线上化的,互联网的欺诈风险跟线下不一样,因为整个互联网上跟黑产的工坊对抗是永远没有停止的,所以反欺诈的体系怎么做?还有所有的线上化的业务,而且现在的信贷的业务也发生变化,过去大部分的中国的金融机构的信贷主要是房贷车贷,互联网出来之后分散了,因为有普惠金融的大背景。所以你必须用量化,刚刚很多的嘉宾讲很多的算法,模型等等,所以你要用量化的方法,所以你整个的信贷的全流程解决方式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未来得变化和现在在发生,但是同盾也是提供这些服务的。

林纯洁:

周总和李总提到关于线下网点逐渐的减少,线下网点提供什么功能?就是证明你是你,如果这样的需求被技术所替代,必然你需要去线下网点的机会变少,并不是说我们需要的服务变少而是不需要去了。还有就是基于目前的整个趋势我们开发出很多的新的业务也需要以及满足这些业务需求的技术的进步,这样我们就听一下祝一,来自德意志银行技术型的部门,听听你怎么看,你们正在如何的改变你们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你们这样的技术部门在银行里面的地位。

祝一:

我是来自于德意志银行,可能今天唯一一个来自金融机构的发言者,所以我会带来不同立场上的观点。首先我们创新基金科技产品也是今年新成立的部门,也是在整个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来保证我们在这些创新类的产品,特别是中国市场我们能够用哪些产品,能够维持在这个市场,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竞争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部门。同时我们在9月10号开金融科技实验室,这个应该是外资银行在国内第一个以金融科技为单一主题的实验室,也是欢迎各位同行,或者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大咖到我们那边参观。其实外资银行大部分在国内都不是以网点取胜,我们关注的主要的业务还是toB的业务,所以我们在国内本身来说不会有太多的网点,而且网点对应的是对公企业的客户,这样的大背景下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没有场景使用到金融科技或者是林纯洁:,反而来说是一个下一个的风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每天的工作,包括我自己和领导团队都会见到很多的金融科技的公司一些合作伙伴,很多时候他给我们的一些产品,他说我们在C端获客领域应用的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的算法非常广泛,但是他没有给我非常好的toB,对于企业端的解决方案,反过来说我觉得这个是发展的方向,其实在人工智能,我们在中国的各家分行用一些技术,虽然不是把网点做智能化,但是带来的是组织架构的变更,以及对于职位的要求,甚至有一些职位会消失,这个是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

同时创新及金融科技生产部就是建立新生态,我们励志构建由银行的客户,以及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这样的大的平台,而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大家都是合作伙伴,我们在合作伙伴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开放银行这样的大背景这样的概念下,能够把能力做集成,同时我想说一点,外资银行的独有优势走出去这个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在国内的人工智能包括金融科技很多的公司实力非常强,是不是可以利用德意志银行在亚洲和欧洲大的网络,能够把科技产品应用到海外去,不光面向中国市场,比如说东南亚,这样的话从银行的角度来说不再是所谓的客户和供应商或者是怎么样的合作伙伴合作共赢,这个是我们看到的新生态。

林纯洁:请薛洪言总提一下,您是研究者,前面三位都有广告的需求,希望你可以综合性的对生态提一个你的看法。

薛洪言:谢谢主持人。都谈金融科技,其实不仅仅是渠道层面,是全方位全流程的改变。金融科技发挥得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衡量,第一个金融科技的角色,激活了传统金融科技里面的活力,第一个就是数据的活力,我们基于这个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可以进行智能的客服和获客,进行智能的风控,应用基于数据的活力发挥重塑整个产业的链条。我们看到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非常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央行数据做变相的佐证,2015年央行征信系统里面有说有信贷记录的人数是3.8亿,到了现在已经超过了5亿人的数量,过去的3年里面已经有超过1亿人是借助这样的大数据风控,金融科技的发展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服务。激活了整个传统金融体系沉淀的一些数据一些其他的资源活力。第二个,在科技金融融合的过程当中,科技本身慢慢的独立化,独立的解决方案对外输出和赋能,科技开始成为原来我们说金融业的生产要素,可以讲有用户,有资金,现在我们还可以谈的科技也已经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当科技开始变成独立生产要素的姿态,其实对整个行业的生态的变化又引发一种变化,我们看整个行业开始加速,大家相互开放,合作,协作的态势发展,大家开始相互的取长补短,开始从全生态链找到最优质的资源组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当然也加速了行业的分化,当最优质的资源集中某一个生态里面,产品竞争力非常强,会导致另外一个机构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分化的时候会导致强者恒强,很多的巨头开始跟中小机构的差距变的越来越大,会非常深刻改变影响我们金融生态变化的情况。

林纯洁:第二个问题我想问各位,我们会看到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归根结底都是效率的提升,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社会的分工会出现变化,金融领域目前在科技的力量进来以后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呢?有很多原本是金融业内部的环节,开始变成外部的供应链,被很多的技术公司切入,所以我想请各位回答一下,在目前,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行业里面原本有哪些业务比较容易,或者是比较适合被科技的力量所替代的?

周军:从技术能力和长远来看,科技一定是未来的主导力量,我认为除了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定义之外,金融科技几乎都可以切入。然而从行业属性和现实情况来看,金融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银行是一个经营钱的地方,银行经营客户还是要以信任为基础的,现阶段银行网点以及网点金融从业人员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林纯洁:我相信在周总的心目当中判断金融是否有牌照而不是做的具体是什么样的东西,接下来请李总。

李伟东:长时间看,我同意周总的看法。目前从实践来看,比如说风险管理的审批这个环节,这个工作是很机械性的,很重复性的也是非常枯燥的有道德风险,这一块科技已经在替换了,比如说你可能用智能信审,可以做一些透过你本身的强大的逻辑和算法,你用智能语音交互的问答交叉验证,然后解决你在原来要靠人工电交的环节,这个是一部分。另外在资产保全,在催收环节,目前实际上来讲,用机器人来催跟人没有什么区别,包括同盾科技也是刚刚在这个会议上获的奖,我们逾期精灵的产品就是机器人催收,这个在现实当中已经发生的,那客服就不用讲了,大家经常接到电话,不是真人打给你的。

林纯洁:请祝一您讲讲?

祝一: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敏感的,上周还遇到过一家,他们是专门做一些流程机器人的,进来就跟我们说,这个做了以后可能在一个月内减少30个工作岗位,我说这个话不能说,因为这个是非常敏感的事情,第二我们也没有做过实际的论证到底是减少什么样的岗位?其实对我们来说岗位不会消失,但是岗位的定义会重塑,他做的工作的内容会做重要的变化。我们会对于一些客服机器人的应用,包括最简单的后台的一些应用流程,比如说我们做一笔国际结算,后台在银行会有非常多的流程,里面会有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包括做一些审批,报到监管,监管那边也有数据的交互,整个过程当中如果用到机器人,或者是用到一些语义识别,或者是智能的OCR技术,整个流程的效率提升,以及客户的感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话我们以后重新定义业务流程的时候,首先考虑得就是我们在哪些流程里面已经可以用到一些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这样定义业务规范的时候把这一块内容一起放进去考虑,而不是传统的需要5个操作员,6个审核员才把这个单子结掉,这个是以前的模式,未来一定不是这样的,这个是我的一些看法。

薛洪言:我们谈科技重塑金融,更多的视角还是在零售金融这一块,更侧重于一些线上的小额普惠的消费金融,包括支付,包括一些理财简单产品的购买,如果把视角放到对公金融领域,小微金融融资难融资贵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往宽了放,像资管领域,保险,证券,大金融的领域去看,其实现在整个科技对于金融的重塑我觉得其实只是刚刚起步,现在还有很多的环节,很多的瓶颈需要等着突破。回到零售金融这一块,的确随着科技的应用,的确是解决了很多人力的问题,现在很多2-3千人的公司可以做原来2-3万人的公司做的业务量,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是很明显的达到了这样的节约人力的效果,为什么大家没有明显的感知?随着科技跟金融的融合,过去的几年市场的蛋糕不断的扩大,这个时候感知不到科技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对人工的替代作用,当行业的增速开始慢慢降低的时候,这样的影响大家就能有切身的体会。还有这个问题背后隐藏一个问题,就是说在科技和金融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处理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和人,人机互动,科技能不能完全替代人力?我觉得这个跟我们说的智能制造的行业不一样,大家想想在智能制造行业里面一个系统最主要的是生产一种标准化的产品,要求可控和稳定,其实金融面临的是一些实时动态的环境,客户,监管,竞争对手在变,这个时候要求很难完全的说部署了一个系统自动化的运作就可以,不需要人的加入,其实不是这样的,所以对于这样的很多的业务流程,虽然说实现了自动化,但是很难说100%自动化。

林纯洁:因为金融科技最开始就是带着普惠金融这样的身份来的,发展科技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刚刚有位嘉宾在演讲当中提到关于信贷金融黑箱的问题,以及关于数据安全,各位可以针对跟自己业务有关的,或者是自己比较擅长的,我觉得各位都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薛洪言:数据隐私保护,大家关注度越来越高,只要把数据当成信息时代的石油,当成宝贵的财富,我们鼓励挖掘使用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这样数据隐私的问题很难根治,只要用就会面临泄露风险的问题,如何把握平衡?现在包括过去几年的问题,对于数据安全的意识很不足很薄弱,第一步要去提升,无论是我们用户自己还是从业机构还是说监管政府机构都要提升,加强这样的数据保护的意识,这个意识提升很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掉了,很多浅层次的风险都可以去除。第二个进一步的明确,我们这个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的规则,以及红线,规则的意思就是说告诉企业怎么做,可以免责的,因为数据隐私的泄露,引发因素有非常多的方面,企业的角度很难一一规避,这个成本非常高,但是你应该告诉企业做到哪几步,一旦出现风险和问题可以免责。还有就是设计一些红线,哪些不能碰的,让安全的意识,愿意去合规经营的企业,起码知道我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至于依然是踩线的企业要司法的跟踪。第三个,就是要寻求建立一种数据的安全的救急的机制,一旦信息出现泄露怎么补救?过去很多的信息泄露是泄露我们的密码,换换就可以了,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或者是指纹,虹膜,随着更多的生物特征用于金融行业,用于整个的客户认证安全领域的时候,这样的不可更改信息的泄露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一旦出现了泄露我们怎么样补救?这方面要建立一个安全网托底,一旦出现了比较恶劣的事件知道该怎么做减少这样的损失,可能从这几个方面可以更好的改善当前的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的环境。

林纯洁:对于最后一个点有没有具体建议的方向?

薛洪言:托底就是说一旦核心的数据泄露,有没有一些补救措施?把这些措施,比如说你的指纹的数据出现大规模的泄露,从产业的层面,业务流程的层面,用户的层面,这个是要考虑的,也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事件。

祝一:黑盒的事件我补充,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整个的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我相信大家对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名词大家或多或少的大家听过,但是这个具体算法是什么,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周总和李总非常理解他自己的产品,因为他们是专家,但是普罗大众知道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所在的团队,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产品,甚至是像流程自动化这样不带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产品的性质,我们要让整个的过程变的透明化,包括我们在做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对于某个决策做出来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大家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其实这个是一个相对来说现在要着力发展的一个点,同时我认为在整个的大的行业的背景,包括我之前认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我们有很多的客户过来跟我们说,我们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对这家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非常了解,因为现在大家有什么企查查都可以把这个公司查的,包括高管的工作,生日都可以查到,但是产品适合不适合我?在行业里面是什么地位?反过来说,这个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好的机会,可能是一个风口,以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新的产业,叫AI的背景调查,不光是针对这个企业,更针对企业用的产品做背景调查,这样会使整个的行业变的越来越透明化,其实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这个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我结实的时候会非常非常的花时间,就是怎么样把黑盒做的透明化。

林纯洁:你认为目前很难解释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做技术的人还没有真正的可以解释清楚,还是说受众还有问题去理解?

祝一:是不知道受众的问题是什么。很正常的事情,公司过分关注技术,这个是普遍现象,不关注场景,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公司,不是今天在座的公司。谈的时候永远谈他自己的产品,他不了解银行的流程,他永远谈这个产品能够带来什么,我觉得这个就是在于,你了解整个垂直的流程,同时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说我的产品能够帮助到你什么。

李伟东: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象,这个世界其实是有一种平衡在里面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几年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监管的容忍度,关于数据保护的问题,数据保护当然重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数据的融合才能发挥价值,如果数据不能融合,那坦率的说你要发挥价值也挺难,把科技放到生产要素里面,其实难度又加大了,所以中间有一个平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我们的经历来讲,第一加强法制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不能够说出什么能做,但是要告诉大家有什么不能做,劣币驱逐良币就很难避免,法制层面的建设是一个角度。另外就是怎么正确打开AI的方式很重要,因为企业你必须要承载社会价值,你要发挥正能量,如果说作为一个企业,你忘记了本身的社会价值,你忘记了科技应该是向善的,这就比较麻烦了,这里面的风险所看到的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法律是制高点的,但是从业人员的这种素质提升社会价值的承载企业承载社会价值这一块的功能也不能忘记,去发挥科技向善。第三个就是数据隐私的保护这里面,可能发挥本身数据融合的部分里面讲,在前沿科技的研究和应用,这也是一个方向,比如说金融机构来讲,大家都觉得我的数据不能给你,就算监管没有说我也不能给你,我有我的小九九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更存在有监管的要求,这个数据不能出航的,所以在算法上面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在这一块也投入了重兵,专门有一家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语言学习等等,用算法解决看看数据是不是可用不可得,既达到了隐私的保护数据的保护,又能够发挥数据融合的价值,我就先讲这三点。

林纯洁:监管的部门需要给出真正的方向性的指引,后期的很多的事情做技术的人有能力在这种指引下自己解决的。

李伟东:

比如说在欧洲,开发银行背景下,数据也不是谁都可以开放。在开放给谁这个问题上是有白名单的,只有进入到名单里面才能拿到。

祝一:上周人民银行刚刚公布了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其实在07年有金融科技办公室,本身来说监管也是在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投入,因为他对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了解以后才能制订相应的法规,而不是原来的方法论约束我们。

周军:对于金融来说,安全的概念太大了,安全是“无处不在”的概念。AI+金融,和传统的IT+金融构造的安全体系不同,两者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所以说有一个什么方法可以完全解决这个安全性的问题?目前没有完全根除安全隐患的解决办法,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控制和降低风险。隐私保护和安全体系建设,是人工智能和金融结合前行的必经之路,解决办法是把聪明人组合在一起,让最聪明的人做安全,让第二聪明的人做AI。眼神科技也正在联合国家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试图打造安全的、可监督、可多方参与的生物特征安全体系,在识别信息的隐私保护、加密芯片方向探寻一个安全方案。

林纯洁:德意志银行是来自于欧洲的银行,给你2分钟的时间,讲一下整个的欧洲的,或者是北美的这种金融科技的,和国内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祝一:我还是介绍一下在国内的发展,因为今天我看到很多我们的金融科技这些大咖,我们展现在客户里面,既不涵盖中国所有的银行,但是很少看到外资银行,这个并不是因为推广力度不够,是因为德意志银行的发展是夹缝中求生存,市场规模盈利水平不能跟四大行匹配,同时有一个国家到区域到全球化的概念,我们在全球或者是在德国本土的云或者是运用的一些产品是会需要你服务在框架之下,所以如果说中资行会以面铺开,会建立很多的面带线带点的话,从外资银行来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做差异化的服务,同时在点上找到一些能够深挖的应用。

林纯洁:你认为从发展的形态来看,中国跟国外有没有不同,在哪个市场你觉得会发展的更好一些?

祝一:开发银行在欧盟提出了概念,发展的力度比欧盟和英国发展的力度更大,因为真正做到了生态圈的概念,而不是把银行和企业对接。

林纯洁:目前讨论了很多关于5G,我们讲的移动互联网把人连接起来,5G把物都连起来,这样的连接带来的效果,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否会有不同?

祝一:互联网或者是5G是连接整个世界,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一点,从金融机构来说,在整个的物流,因为供应链金融里面会有5G技术,无人仓,智慧工厂和智慧物流,在物流和信息打通的情况下不可能让金融流不融入这样的平台,这个是我们的方向,也就是说整个供应链金融大家在很大的ROT平台上运作的时候,用抵押物申请贷款,不可能让企业拿票据过来一张张审核,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必须融入大的智联万物,把信息流,物流和金融流打通,才能制造非常好的新生态。

李伟东:我们很关注对金融的影响,但是坦率说在零售金融上面讲,我们目前没有看到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的场景,可能在零售金融来看,5G场景的应用,因为我们也跟华为这方面的专家做过一些讨论,他们也承认,目前5G在零售金融这一块,貌似还要继续找场景,因为人工智能在金融的应用,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必须要找到特定的场景才能够发挥效能,但是另外一块,在产业互联网,刚刚祝总提到,在产业互联网化这一块有另外一个问题,传统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如果你没有数字化人工智能根本没有办法谈,所以产业的互联网化,下一步要加速的是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数字化的程度上来了,在5G大背景下,产业的互联网化和金融的结合,科技的结合会更明显一点。

林纯洁:是不是有可能5G技术本身就可以带动产业的数字化?

李伟东:只能是推动一部分,因为数字化本身,传统行业以前是不关注的,因为数字化金融是最高的,所以为什么人工智能在金融应用那么普及?或者是应用的场景比较多,是得益于本身数字化的程度最高。

薛洪言:5G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确实会激活这样的物质,我们的物质环境,可以对比4G或者是对比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科技金融的催生作用,就是激活人在信息世界里面数据的活力,之后我们才有了金融科技蓬勃的发展,其实5G时代,这个物质的信息也是可以进行监控,可以进行统计的,也会激活物的要素,那这样的话对于金融的影响,但凡是以物质为场景的金融业务,那就拓宽了金融的场景,但凡以物为抵押物做风控的业务,就拓宽了金融的边界,我们说到支付业务是需要场景的,现在这个支付最主要的场景是在手机上完成的,我们在智能手表手环可以完成,都在展望未来智能家居、汽车都有自动触发做支付交易的场景,这个就是基于万物的互联,能够拓宽整个业务的发展的场景。还有另外一个,5G可以改变我们现在很多的金融业务流程,使金融业务流程摆脱对于时空的约束,因为我们知道5G核心的特征,速度更快,可以更多的进行连接,延迟更低,更高可靠性,这种情况下5G时代我们结合一些VR的发展,我们可能未来在远程可以实现接近于面对面的这样一些效果,会使得我们当前金融环节里面有很多需要面签的,在未来5G的时代是通过远程变相的达到这样的效果,会给我们很多金融业务流程带来很大的解放,比如说开户,现在银行远程开户做不到,必须到网点,信用卡开卡必须面签,所以在5G时代如果能够使金融业务摆脱对于时空的束缚,就需要重新的考虑,线下线下物理渠道背后资源摆布的问题,这个会带来很深远的影响。另外现在的人脸识别,包括我们讲的基于微表情的风控,这样新的技术在4G时代在应用环节上因为网络问题流量问题的约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5G时代这样新兴的技术提供更好的应用的土壤,对于5G时代的到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还是非常持乐观的态度。

周军:我非常赞同薛总的观点,研究金融政策、金融业务的发展,他从业务发展以及业务政策几个方面做了解析,我觉得5G对金融,尤其是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助力作用。5G时代将更加突破时空的限制,让银行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可以身临其境感知到银行服务的存在。

林纯洁:今天下午的讨论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给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目前金融科技未来得风口在哪里?只需要提这个风口在哪里就可以了。

祝一:这样创新的部门以及这样的创新实验室对自己提出的口号是,我们是一家银行,但是不再是一家银行,实现这个口号就要建立所谓的生态圈,所以说我们是希望把客户和我们跟金融科技合作伙伴打包在一个圈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银行不再像传统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不是传统的金融科技公司,客户也会变的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个是最后能够发展的变化。

薛洪言:未来金融科技的风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金融业内部从C端到B端的转移会带来整个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的风口。第二个是从金融到产业的拓展,其实金融科技不仅可以用于金融行业还有产业领域,智慧城市的建设等等,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大的风口所在,主要是从场景的拓展来看。整个金融科技未来的风口是在于场景不断的深化和拓展。

周军:金融风口,我认为就是将银行业务植入民众生活各个场景里面去,通过对场景进行不断拓宽和深化,让金融和民众生活场景密不可分,不可或缺,这个应该是金融科技未来的风口。

李伟东:我坚定的认为人工智能下一个风口就是金融科技的ToB业务。

林纯洁:好,今天谢谢大家,也谢谢4位嘉宾。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