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将于10月18日发布三季度宏观经济“成绩单”。
回望三季度,在“六稳”政策和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提振作用下,中国经济有效抵御了各种内外风险的冲击,经济韧性不断增加,下行风险整体可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暂时难以扭转,三季度单季增速或将惯性下滑至6.1%,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至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温和反弹至7.8%,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落至5.4%。
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外部需求放缓叠加国内需求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预计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6.0%,将在四季度企稳,2019全年GDP增长6.2%左右。
中信证券研究所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认为,2019年三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数据的走势持续疲弱,进出口金融持续回落,消费、投资的实际同比增速或均回落至6%以下。7、8两月经济数据的疲弱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三季度GDP增速,而随着进出口持续收缩,消费、投资的实际增速跌至6%以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4.4%,前值4.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5.5%,前值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 7.5%,前值7.6%。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生产扩张动能不佳,在企业盈利和现金流持续回暖以及基建资金来源继续改善之前,经济增长动能动力改善尚需时日。 在“六稳”的大方向下,货币财政政策方面的“加力提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短期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走势仍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9月经济表现可能较7、8月有所改善。从先行指标来看,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达到54.4%,为第三季度高点,表明企业信心有所增强。
从高频数据来看,9月发电耗煤同比增速转正,显示出生产转暖的信号。工业增加值季末短暂冲高的可能性较大。从消费来看,地产销售小幅回暖。竣工增速的大概率回暖可能对地产后周期消费有一定的边际带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在9月初冲高后又回落,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国内贸易方面,航运价格指数9月短期走强。
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基建投资短期内依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点,预计明年地方债额度将提前少量在今年四季度发放,长期则以稳为主。在内外部逆周期政策调整有所区别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开放和内外部利差仍将利好债市,股票市场将出现结构性调整,5G元年将带动科技板块机会。
展望四季度,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鉴于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及时、适度调降政策利率(MLF、TMLF),有利于通过LPR机制直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存量债务负担,有利于通过降息提振总需求,降低居民高杠杆对消费的压制,这对于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释放和提高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能力,提高企业投资需求,确保四季度乃至明年经济运行预期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GDP同比增长5.1%,高于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0.1个百分点。5.1%的背后,上海一季度经济呈现出“六快六稳”的特征。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
米舒斯京表示,2024年俄居民实际收入同比增长8.5%,同时失业率维持在2.9%的历史低位。
随着制造业强生产脉冲减弱,基建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也绝非轻而易举,必须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