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与父母一起生活?解读家庭代际矛盾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一财经 2019-10-18 12:05:47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家庭内部的种种问题的描述与探究非常容易引发共鸣,这或许也是电视剧《双面胶》《欢乐颂》《都挺好》等一次次掀起收视狂潮的原因。

大学教授沈奕斐不时会在演讲、论坛中批判地分析各种性别和家庭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学者沈奕斐结婚生子后,父母就跟着来上海帮忙照看下一代,这在她和身边同龄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出现了和西方社会一样的核心家庭,成年子女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的现代家庭理论又成为学术界主流,并在大众媒体上广为传播。

为什么理论和实际生活发生了矛盾?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家庭结构研究。当矛盾点越积越多时,自然引起了她的研究兴趣。从2006年开始,沈奕斐对上海46个中产阶层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果然发现中国家庭结构变化之多样,不管是新流行的理论,还是传统的家庭分类模式,都无法对其进行简单概括。而她则敏锐抓住年轻一代家庭成员对私人生活权利的普遍强调和张扬,提炼出“个体家庭”(iFamily)这一新概念,试图以此为基础,来阐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庭生活产生冲突和挑战的根源。

2013年,沈奕斐据此写成的博士论文以《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为名首次出版。2019年6月,在文字上进行了更通俗化的修改后,又改名为《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重新再版。不管书名如何变更,沈奕斐的研究始终颇受关注,豆瓣上《个体家庭》和《谁在你家》的读者评分分别为7.8、8.4,可见对家庭内部的种种问题的描述与探究非常容易引发共鸣,这或许也是电视剧《双面胶》《欢乐颂》《都挺好》等一次次掀起收视狂潮的原因。

“几年前调查时的很多担忧,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沈奕斐谈到重版原因时说。但她提醒,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绝不是像电视剧里动辄贴上的“渣男”“渣女”“妈宝男”“恶婆婆”等标签那么简单,更深层的原因是文化变迁在私人生活中的影响,“很多时候家人之间没有对错,再版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

细节中呈现个体家庭的特质

所谓“个体家庭”,是指与中国传统家庭不同的新家庭模式,强调个体成为家庭的中心,个体塑造家庭面貌;而不是像《都挺好》中那样,偏心父母一念之差就能决定儿女人生道路诸多不同的家庭。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研究中又该如何呈现个体的不同呢?沈奕斐在哈佛大学的导师是一对人类学家夫妻。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尤其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导师们对大洋彼岸上海中产阶层日常生活细节的追问和好奇,对沈奕斐启发也很大。回国后继续进行的访谈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更加有意记录下家庭生活的诸多细节。

受访者朱安一家的经历,沈奕斐记录得最为详尽。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她文静、贤惠,孩子出生后,与同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公婆接触频繁,围绕第三代的抚养问题产生了各种摩擦,随后在居住问题上分分合合。但在接受最后一次访谈时,朱安已一改年轻时的“革命”念头,发自内心认同公婆是自己的家人,并打算与耄耋之年的他们同住,以便更好地照顾。

曾有学者认为,《个体家庭》中对朱安个案的记录有点冗长。但几经思索,沈奕斐还是决定在新版《谁在你家》里全部保留,因为这个案例具有典型性,城市家庭开始强调情感功能,与生活细节相关的矛盾就逐渐凸显。“尤其是个体化进程中,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的个体性,追求过自己的生活,而生活方式的重点则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体现。把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生活的细节呈现得越细致,矛盾体现得越清晰,就越能观察到个体家庭面临传统与现代转型时的冲突和调整。”

带情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家庭是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也是管窥人性百态的幽径。上世纪3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以福建古田两个家族的沉浮为线索,写出过人类学经典著作《金翼》。

“学问应该是带情怀和情感的。定量研究有时候很难带有情感,而我写的是家庭的故事,不是硬邦邦的,要有情感的东西在里面。”沈奕斐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过访问学者。《金翼》是导师推荐的必读书单之一,她反复阅读后,试图跨越熟悉的社会学领域,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找到某种写作启示。

《谁在你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起来很生动,著名学者阎云翔评论其写法令人“耳目一新”。全书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为了呈现和总结“个体家庭”(iFamily)这个“自创概念”,花了不少笔墨加以阐释,并有意将其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等既有概念予以区分,因而采用了中规中矩的学术写作手法,其余占到八成内容的访谈和观察部分,可读性都很强,寥寥几句对话,就现场感十足地勾勒出受访者的形象和场景。

“这其实是参照了人类学的研究写法,而不完全是社会学的写法。社会学的写法把访谈者讲的话或场景引用出来就可以,但人类学的写作手法不同,要求把整个人的背景,还有语境,都展现出来。”沈奕斐解释。

在长达6年的访谈和准备过程中,光是原始访谈录音整理出来就有100多万字。要在里面撷取出与研究最适合的访谈片段,又谈何容易。沈奕斐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就是在第三次梳理访谈稿并进入最后写作时,把相关受访者的采访录音重新找出来边听边写。

当一个个声音再次响起时,时光就像流转回去一样,彼时的天气和环境,每个人的性格、衣着、表情,化解矛盾的智慧,乃至愤怒和压抑,又逐一浮现出来——因孩子姓谁的“面子”问题而与强势岳母起冲突的女婿,无比享受全局掌控儿子三口之家生活的局长爷爷和奶奶……这样写出来的受访者,面孔当然不再是社会学研究中常见的模糊而符号化的形象,而变得个性十足,也与她提炼出来的“个体家庭”概念完全契合。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沈奕斐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6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债市的核心矛盾?

近期,债市表现“踌躇”,或与稳增长落地不佳、政府发债节奏偏慢等有关  近期,债市收益率低位磨底、波幅收窄,波动率明显缩小。政府债券发行加快、叠加基本面修复斜率回升等,警惕债市潜在调整压力 

昨天 15:26

中国公民入出境美国频受滋扰 我驻美使馆发言人:“发生一起,交涉一起”

美方的做法远远超出正常执法范围,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严重侵犯当事人正当合法权益,严重干扰中美正常人员来往,严重违背中美元首关于加强和便利两国人文交流的共识。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04-09 08:56

汪毅:汇率之惑:稳汇率和降息一定是矛盾的吗?

此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外部事件产生的冲击。3月中旬以来,伴随美国2月份通胀数据强于预期,叠加日本宣布退出YCC且基准利率由-0.1%上调至0-0.1%、瑞士意外降息,美元指数强势拉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3月22日一度跌破7.2,但是此轮贬值并非是人民币单边贬值,日元、泰铢等亚洲货币在3月以来也在面临贬值压力,同时我们发现,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非是同向的,2024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波动率一直处于一个极低的位置,这次外部冲击在客观上促使人民币汇率恢复了一定的弹性。 汇率有一定贬值空间,但属于区间性质而非趋势性质。此轮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中,我们发现,USDCNY、USDCNH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贬值幅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也造成了人民币的在岸价和离岸价、中间价和离岸价价差绝对值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值,政府可以通过干预中间价,以中间价作为“锚”调控人民币汇率, 此次从价差的角度来看,此轮贬值可能会对中间价造成一定压力,汇率尚有一定的贬值空间。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币值有一定合理的波动性来维系流动性,又需要币值相对稳定,因此政策上“稳汇率”基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现在的汇率的波动率重新回归合理区间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积极影响,另外一方面,政策端也一直在防范一致性的贬值预期形成,从2023年第三季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就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力度一直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一旦触碰到7.3的位置,汇率便开始快速回升。 “稳汇率”和降息并不矛盾,重点在于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大多是通过调降LPR实现提振经济的作用,对于MLF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LPR(5年)属于贷款人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而MLF属于银行间的借贷成本,从作用上来说LPR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大,后续出于提振国内经济的需求,LPR仍有调降空间,且LPR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较弱,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可能会提升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03-29 02:46

差异化、精细化,4万多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这样管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03-26 11:51

3·20,与完美一起价值向上!

03-18 11:1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