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三季度GDP增速6%,四季度货币政策风向会怎么变?

第一财经 2019-10-18 16:41:33

作者:周艾琳    责编:于舰

国内逆周期调控政策起到了作用。

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四季度政策会有何指向?

10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回落至6.0%,前值为6.2%。就细分项而言,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5.8%,前值为4.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5.4%,前值为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前值为7.5%。

针对这一数据,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家中外资机构普遍表示,外部经济环境仍是影响企业信心和投资活动的主因,而国内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则起到了托底经济增长的作用。四季度,出口虽然仍面临一定压力,而房地产投资在9月维持高位,同时基建投资继续反弹,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提供了支持。

在总的数据背景下,一些机构预计今年四季度到2020年,更多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望推出,10月21的LPR(贷款报价利率)有望小幅下行。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示,预计下周LPR进一步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但至少下降10bp。明年初进一步降准,目前前一波降准还未完全落地。

“在11月至12月,财政部可能提前启动2020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以支持基建项目,同时央行也将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并可能进一步采取降准或者下调MLF利率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这些措施有望起到稳增长的作用。”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对记者表示。

不过,当前市场对于政策前景也存在分歧。尽管不乏观点认为今年内有望货币政策加码,但也有观点认为,三季度的GDP增速暂不会对政策形成较大影响。

剖析三季度经济动能变量

针对三季度的GDP表现,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记者表示,其实经济动能在9月有所回暖。9月官方制造业PMI虽然仍连续第五个月位于50以内,但由8月的49.5改善至49.8。三季度PMI均值为49.7,较二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就细分项而言,此次数据显示地产收缩节奏较为温和,好于各界预期。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月同比增速为10.5%,增速与1—8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章俊认为,地产消费短期仍保持一定韧性。

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消费仍然维持合理增速。此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比上月增加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1.4个百分点。

“汽车对消费的拖累降低,广义乘用车销量从上月的-9.9%回升至本月的-6.6%,叠加双节和月末的促销效应,降低了汽车消费对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拖累。此外,地产融资收紧加快了地产商的销售节奏,叠加“金九银十”的季节性效应,地产相关消费本月表现突出,带动社零回升。”章俊称。

“月度经济数据中,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底部企稳的迹象。”朱超平告诉记者。

四季度为政策观察窗口期

在数据发布后,市场对于四季度的政策走向也非常关注,目前以保持定力和政策加码的两类观点为主。无论如何,四季度都将是重要的政策观察窗口期。

野村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记者表示,预计后续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在9月的50bp降准后,我们认为四季度仍将会有50bp的降准空间。同时,预计2019年四季度前MLF利率将下降20bp。但是,CPI近期达到3%的水平,降准和降息的概率也有可能受限。”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则认为,政府将完全落实2019年占GDP6.5%的计划赤字额度以便支持经济增长,预计2019年底前央行将继续降准0.5个百分点或通过定向工具注入等量流动性,从而维持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高出名义GDP增长2-3个百分点。”此外我们预计2019年底前央行将两次下调MLF利率。我们维持2019年中国GDP增长在6.2%的预测不变。”他说。

不过,章俊则认为,近两个月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企稳迹象,PMI就业指数回升、失业率连续两个月维持在5.2的水平,在就业优先政策下,稳就业已出现初步效果,造业企业用工状况得以改善。因此,在就业问题缓和的基础上,政策层对于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的可控波动容忍度有所抬升,三季度的GDP增速暂不会对政策形成较大影响,货币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也因此得以提高,四季度的政策重心不在于“加码”新政而在于“发力”落实既有政策,充分释放前期政策红利,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他看来,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陆续进入降息周期,欧央行已经宣布了一揽子宽松政策,中国也已公布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这种全球步调下的同步宽松政策有助于防止金融条件的非线性紧缩,减轻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同时降低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的溢出效应。另外,在外部环境好转的情况下,我国四季度经济增长将受益于前期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