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发现首颗太阳系外行星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内瓦大学教授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中国计划发射的天文卫星,将为系外行星的观测提供新的工具。
已发现的4000颗系外行星只是“冰山一角”
马约尔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与中国天文科学家的合作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他期待借助中国天文卫星的项目,与中国天文学家再次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正在计划发射能够用于观测系外行星位置变化的天文卫星,过去这一工作只有开普勒(Kepler)卫星能够完成,这将为系外行星的观测提供新的工具。”马约尔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继1995年马约尔教授及其学生迪迪埃·奎罗玆发现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飞马座51b开始,系外行星研究的大幕就已拉开。对系外行星的观测在法国和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CoRoT和NASA的Kepler等天基观测站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并将在下一个十年中与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和欧洲航天局的PLATO一起继续进行。
马约尔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截至目前人类发现并确认的系外行星已经达到4000颗,但这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其中大部分系外行星是近几年由美国开普勒卫星发现的。开普勒卫星已经于去年退役,去年发射升空的TESS是开普勒的继任者。
最新的消息是,利用TESS卫星,西班牙航天研究所(IA)领导的一个团队使用星震学研究了两颗已知有系外行星的红巨星,其中一颗围绕着一颗恒星,发现了一颗“似乎不太可能的行星”。该结果今天发表在10月3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IA的研究员蒂亚戈·坎庞特说道:“ TESS观测足够精确,可以测量恒星表面的柔和脉动。这两颗相当演化的恒星也承载着行星,为研究恒星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行星系统的演变。”
搜索地外文明中国已经“入局”
近年来中国在天文观测技术方面也不断有技术突破。中国的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对恒星基本属性的测量结果非常可靠,可以解决开普勒卫星无法直接测量行星轨道的形状的缺陷,解开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偏心率的难题。
据介绍,LAMOST能在大视场中同时观测数千天体的光谱,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早在2016年之前,LAMOST已在开普勒卫星观测天区得到数万条光谱。中国科学家也已经利用LAMOST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科学家下一阶段还会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我们试图通过发射卫星来探测系外行星上的生物标记,从而回答是否会有外星生命的问题。”马约尔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据了解,TESS已经与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宣布启动一项名为“突破聆听”的项目,将扫描数百个最近发现的系外行星,以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的迹象。
这个合作项目将使用世界上一些最先进的天文台,包括绿岸和帕克斯射电望远镜,MeerKAT和SETI研究所的Allen望远镜阵列。未来,TESS有望发现多达一万颗新行星,其中许多行星比开普勒发现的行星更接近地球。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在天文观测大装置的建设方面成就非常大,比如中国的‘天眼’望远镜就已经投入使用了,期待未来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2016年,历史22年预研并建造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完工,当时泰勒教授就亲临现场。他用“震撼”来形容这一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中国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在建机组质量整体受控
全球经济经历多重不确定性冲击。
特朗普表示,鲍曼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美联储理事会任职,在处理通货膨胀、监管和银行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托马森”是赤濑川原平在50年前创造的“新梗”,指的是城市街道上的奇怪角落,比如几节楼梯是可以走上去的,却直通到一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