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2019年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指出,在认同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都带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科技发展给金融所带来的新风险。
他表示,金融行业的风险因科技运用而发生转变。无论是监管还是机构,都要及时观察、发现、捕捉,才能更好应对。
屠光绍认为,金融风险的“新”体现在四个“加”字上。其中,第一个“加”是风险的隐蔽性加深,由于科技改变了很多金融业态,使得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发生改变,风险的隐蔽性进一步加深。
第二个“加”是风险的突发性加大。屠光绍解释,“金融风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规律,但是由于有了科技的运用,金融风险的突发性进一步加大。再加上它有隐蔽性,它的风险会突发,可能在某一个环节,可能在某一种品种,也可能在某一个机构。”
第三个“加”是风险的传递性加快。比如程序化交易等会令风险传递非常快,甚至引起市场共振,加剧市场波动。
第四个“加”是风险监管的任务会加重。他建议,当下,监管部门对于科技的运用应该有非常正确的把握和权衡,不能因为难以监管就限制或者制约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其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必须适应金融科技运用之后带来的风险和风险特征。所以,监管自身要变革,运用科技手段夯实监管能力。
“我们要抓住金融科技对于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也不忽视它的潜在风险,这样才能处理好科技与金融的定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以及市场与监管的互动。”屠光绍称。
AI大模型已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金融领域因其数据密度高、专业性强,暴露出大模型垂直行业数据供给不足的问题。
金融机构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应对大模型的“幻觉”问题。
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
扎实做好有关领域“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标准供给与实施力度,推动金融标准国际化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