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权威专家:理性发展消费金融,重在支持真实消费

第一财经 2025-03-28 16:54:10 听新闻

作者:杜川    责编:徐燕燕

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

“有的银行消费贷利率甚至降得比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要低。”日前,市场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

近一段时间,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个别银行甚至已低至2.58%。对此,该权威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促消费,但要有真实需求支撑,银行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杆水平,金融支持消费才能持续发展,取得更多实效。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除了创新消费贷产品外,额度提高、延长期限的银行也增多。

但在消费贷“松绑”背后,则暗藏着诸多风险。上述权威专家指出,银行要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消费贷定价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兼顾金融支持消费和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

该专家认为,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甚至“以贷养贷”,前些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的现象,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

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是要偿还的。基于此,市场专家均提出,消费者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适度借贷。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预期不稳,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大体相当,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但如果居民家庭收入不能跟上,过度加杠杆消费,既是对未来消费需求的透支,也会增大家庭财务负担,还可能衍生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等问题,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银行应当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如收入、信用记录、负债率等,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后续银行需要优化获客渠道,降低获客成本,通过差异化定价和隐形门槛筛选优质客户,加强风险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从而降低违约风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