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程实:从“增质”视角看“6%”的守与退

第一财经 2019-12-05 14:36:41 听新闻

作者:程实    责编:任绍敏

潜在经济增速的渐次下行是大势所趋,因而逆周期调控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保持增速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增质”提供助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随着中国经济从高增长阶段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增速”论“底线”难免片面,从“增质”看“增速”或将更有裨益。我们认为,放之于中国经济“增质”全局,“增速是否守6%”已从单一维度的政策之问,拓展为三个不同时间维度的权衡之题。因此,相比于“一刀切”式的简单答案,“年度坚守底线+季度灵活应变+长期加力增质”或将是更为合理且全面的政策应对。

维度一:从年度来看,2020年是新旧模式交棒之际,守住6%增速依然必要。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逆周期政策始终作为“赶超战略”的发动机。未来四十年,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中国经济的增速将更多地由内部发展需求而非政策规划确定,逆周期调控也将回归原有职能,真正成为熨平经济周期的稳定器。

2020年恰是上述新旧职能的交接之年。从旧职能来看,在“十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考虑到2019年增速将大概率维持于6.2%左右,因此2020年增速底线预计为6.0%。从新职能来看,保障居民就业将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经济增速的首要潜在底线。2011年至今,随着经济增质的提升,每单位GDP增速所能承载的新增就业人数逐年递增。根据趋势值预测,2020年增速需达到5.9%左右,以满足新增就业需求。

由此可知,新旧职能下的增速目标相对一致,并不存在较大落差。为保证新旧职能的平滑交接,并缓冲产业加速升级中结构性失业的动态变化,守住6%的年度增速依然是2020年的合意选择。

维度二:从季度来看,“增质”强化居民福利韧性,单季“破6%”并不可怕。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速中枢下行引起广泛焦虑,但经济“增质”对居民福利韧性的巩固却少人瞩目。2019年一季度到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与同样走势的2015年二季度到2016年一季度具有可比性。

相较而言,虽然2019年前三季度期间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更大,但是居民福利所受的拖累却更小。在收入环节,GDP季度实际同比增速每下滑1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损失约1.7个百分点,较2015年二季度到2016年一季度的损失减弱约2.1个百分点。由此传导至消费环节,GDP季度实际同比增速每下滑1个百分点,较之于2015年二季度到2016年一季度,2019年前三季度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少损失5.9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因此少损失近16个单位。

由此可知,得益于近年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居民福利对于经济增长下行风险的抵抗力提升,单季增速“破6%”并非不可逾越的雷池。相反,在宏观杠杆高企、通胀短期冲顶、多重政策目标冲突的大环境下,给予宏观政策更大的腾挪空间,允许逆周期调控更灵活的择时发力,将有利于保证经济在小幅波动中实现整体稳定。

维度三:从长期来看,增速下行是长势,“增质”加力更重要。

宏观政策的关切固然有长、短期之别,但是长期的路径步步积累于短期的抉择,短期有所“不为”,长期方能“有为”。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已从扩大要素投入,转向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一历史变局之下,潜在经济增速的渐次下行是大势所趋,因而逆周期调控的核心意义,不再是长期固守某一个增速数值,而在于通过保持增速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增质”提供助力。

由此,未来的逆周期调控料将衔接长短期的政策关切,并据此确定政策力度和方向的边界。

从力度来看,逆周期调控的发力有望保持结构性、阶段性,尽量避免引发宏观杠杆率的多季度持续上升。

从方向来看,事关居民福利、消费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成为新一轮积极财政的发力点。

货币政策将继续侧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传导通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