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9外企交出满分成绩单,上海营商环境给了什么底气?

第一财经 2020-01-01 22:22:36 听新闻

作者:胥会云 ▪ 葛中华    责编:任绍敏

以政策确定性应对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年初上海超级工厂破土动工,到今天中国制造Model3的交付,Tesla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成就了无数别人口中的‘不可能’,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对于刚刚过去的2019年,特斯拉在这条微博推送中打出了100分的图样:作为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商独资汽车业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2019年1月7日开工建设,到2019年12月30日正式交付车辆,用时不到1年。

曾经的“不可能”一旦突破,就开始在上海更大范围内变成可能。

2019年12月19日,总投资约10.7亿元的港城集团·海立方科技园三期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用地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首个研发总部通用类地块,港城集团旗下临港海洋高新公司于2019年11月14日摘得该地块,随后仅用30天,就在2019年12月13日取得了施工许可证,刷新了临港新片区国有企业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获取时长的纪录。

从个案的突破,到普遍适用的标准,政策的确定性正在成为上海各类企业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

3.0会有多快?

更快,是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评估维度之一。

2017年底以来,上海启动了对标世行的营商环境改革,并实现了从1.0到2.0的持续升级加码,推动了营商环境大幅优化。

1.0版是指2017年底上海出台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在吸收了24项世界银行对我国提出的营商环境改革建议后,主动争取8个国家事权的改革事项先行先试;共出台实施了40多部专项改革政策和配套文件,开发上线了20个新的办事系统。

经过1.0版的改革推动,在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比上一年上升32位,位列第46名。

2019年3月3日,上海又制定了“上海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也就是2.0版。充分吸收上年世界银行提交的对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建议,研究提出了88项进一步对标改革的举措和建议。在全面落实2.0版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又根据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推出20项新的深化改革举措。

改革举措全部完成后,获得建筑施工许可、获得电力、开办企业、跨境贸易、纳税等以地方事权为主的指标,企业办事时间缩短40%左右,手续环节减少近50%。

去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中国营商环境的最新排名是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再度创下史上最好成绩。

世行的评估显示,在中国办理施工许可证耗时111天,在该指标的质量指数上得到15分的满分,高于东亚地区132天和9.4分的平均水平。

中国也成为执行合同效率最高的经济体。本地企业家解决商业纠纷平均耗时496天,费用为索赔金额的16.2%,均好于地区平均水平。

在获得电力方面,中国企业接电需要两个环节,耗时32天,仅为地区平均4.2个环节和耗时63天的一半。

2019年12月17日,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听取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长杨洁所作的学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题辅导报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以政策确定性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

对于上海而言,则是要努力实现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软环境。

李强指出,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上海要对标先进,持续创新,当好标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进一步探索实施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

接下来,上海还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期待更开放的上海

更开放,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

在当前国际竞争中,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2019年10月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要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包括在华的外资企业。

2019年12月28日,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PD-1疗法药物百泽安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这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生效后,国内首个委托专业合同生产企业生产上市的创新生物药。

与此同时,位于上海张江的德国制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I)中国生物制药生产基地,也正按照百济神州的市场推广计划,安排百泽安的长期商业化合同生产。

“市场对这个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我们目前的产能已经完全用掉,我们同时也对产能做了扩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供货。”BI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家立说。

得益于中国推出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实现了药品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分离,BI在上海张江投资建设了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第一个且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生物制药基地,该基地于2017年5月正式落成投产。

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品超过50%是由BI以合同生产方式提供到市场的,而生物制药合同生产也已经成为BI在中国的核心业务之一。中国上海与德国比伯拉赫、奥地利维也纳、美国加利福尼亚一起,成为BI全球四大生物制药基地之一。

2019年1月18日,BI宣布对上海的基地进行产能扩建。在原有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满产能使用的基础上,再新增一个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支持两条2000L生物反应器生产线进行GMP生产所需的全部基础设施设备。

罗家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BI的合同生产受托项目涵盖了产品早期开发(包括临床二期、三期),也涵盖了上市成熟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它们未来一旦成功,将对商业化生产的产能有巨大的需求,所以我们也在按部就班地按照项目发展的时间表来做产能的扩张。”

当被问及未来的发展空间时,罗家立说,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BI上海张江生物制药基地的产能扩建项目,计划于2020年四季度投入商业化生产,甚至2021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到位。

“目前来看,我们的增长还是非常乐观的,是有后劲的,增长力度也是符合预期的。”罗家立说。

MAH制度突破,不仅创造了BI在中国的新业务空间,也加强了中国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融合。

罗家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BI目前合同生产的受托项目,既有来自中国的创新型企业,也有排名前十的跨国药企、国际创新型企业。后者委托BI的合同生产项目,既要针对中国市场,也希望供应欧洲市场。

也因此,在罗家立看来,未来将有更多的生物创新产品通过上海的生产基地,供应给全球患者。“这也符合我们的‘中国为中国,中国为全球’的战略。”

去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5.9%。在BI看来,生物制药商业化合同生产的推进,有望使上海生物制药引擎进一步加强。

近日,BI将自2018年3月启动的China IN(中国纳入)项目,升级为“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进而成为跨国药企中第一个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公司。由此,不仅将加速BI研发管线中创新产品在中国的注册,也将为中国患者提供更早参加最前沿在研药物临床试验的机会。

在中国,霍尼韦尔也长期贯彻“东方服务于东方”、“东方服务于全球”的战略。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张宇峰说,霍尼韦尔致力于成为“中国式竞争者”,推动中国业务不断增长。

作为一家《财富》全球500强的高科技企业,目前霍尼韦尔四大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上海是霍尼韦尔亚太区总部,同时在中国30多个城市拥有50多家独资公司和合资企业,其中包括20多家工厂。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霍尼韦尔一直在这片蓝海中遨游,我们也将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为这片大海做出更多贡献。霍尼韦尔在中国大有可为。”张宇峰说,霍尼韦尔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宏观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比如数字中国、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

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2018年中国区业绩增长33%,创14年增速新高;纳税位列上海市外资企业前十强。

欧莱雅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在过去几年,中国做出了很多努力,让中国市场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也为整个世界注入了繁荣和稳定的力量。“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让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前所未有地强烈。我们非常欢迎和期待中国积极推进的新一轮扩大开放政策。”

隶属于欧洲知名 CMMS 供应商法国 Siveco 集团的喜科(上海)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工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北宁告诉记者,中国的市场空间、上海的营商环境,都是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下去的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业4.0和环保的加码,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进,都为喜科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最近这三年,我们的销售额平均年增长都超过30%。Siveco 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中国接下来肯定会成为前3大市场之一。”王北宁说。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的优化,转化为外资对中国、对上海的认可。

2019年前11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45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上海实到外资178.19亿美元,增长10.8%。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161.27亿美元,增长11.4%。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