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2020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摩根上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发表主旨演讲称,从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这三个角度研究未来五年中国的城市化,科技产业链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下一阶段城市化的两大焦点,一是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特别是优势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二是,要打造智慧城市,使城市越大越安全,越便捷,越环保。
具体而言,将来可能会出现五个超级都市圈,每个的平均人口到达1.2个亿左右,相当于中国有五个日本这种量级的城市群,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产生的人口、人才和企业集聚效应会释放下一阶段的生产力红利。
邢自强梳理了城市化2.0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其中,短期是软硬件的投资,下一代5G、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的每年投资近一万亿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基建方案的公司会分享这个蛋糕。第二阶段是利用新建起来的新基建,城市化2.0版本的信息高速公路去改造旧有行业,特别是物流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和金融。第三块则是当实现这些大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每个城市群1.2亿人口之后,看到智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是消费方式,对医疗健康等等产生的爆发式的需求。
在软硬件的投资中,中国会在5G投资五千亿美元左右。预估5G网络带来的产业互联网利润一年1600亿美金左右,带动相关上下游行业。全国到2030年有160亿个物联网设备,实现真正的海量数据无处不连。
邢自强认为,中国已经从一个净储蓄国变成了要依赖进口资本的国家。“当我们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特别是美国资本的流入,买中国债券的时候,金融脱钩实际上就成了伪命题。今年以来中国整体国债市场外资流入接近700亿美元,这个过程中53%是美资机构购买。”
总结来看,中国未来五年最大的挑战是双重的,是国内人口老龄化和海外逆全球化脱钩,如果进行全球化的策略,进行整个科技产业链的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下一阶段人民币资产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进入快车道,可能在未来的城市,未来的人民币,以及未来的科技产业链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下一步应将中国消费水平的结构性偏差调整至正常水平。
在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应用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十个方面。
促进城乡融合形态下土地制度变革,是关乎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议题。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表示,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引入一些创新资源,引入新质生产力,来改造提升,来提高质量。
总体看,这15个获批的都市圈大多按照“1小时通勤圈”的范围进行规划,都市圈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