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核心是统筹3+1变量,3是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1是改变这三个地理的变量——交通。
由于自然地理一般不容易变,人文地理变得很慢,经济地理这几年变得越来越快,交通变得更快,所以区域规划的重点,是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上,重点对经济地理和交通做更深的研究。
首先,从产业组织来看,逻辑在于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并在空间上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各个城市做了很多跟踪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一些空间上的初步规律:创新链一般在5公里范围内集聚、产业链在50公里范围内集聚,供应链在120公里范围内集聚,由此对应城市创新片区(区域功能性节点)、都市圈以及城市群等不同的空间层次。
当然,不同产业有不同规律,集聚半径多少也会有些差异。通过珠三角的研究可以发现华为、比亚迪都是近域空间特征越来越明显,所有的生产线、研发线都是在近域空间中。从供应链来看,不同的产业供应链长短也不一样,越新兴的产业供应链越短、范围越小。要研究这些特征才可以组织好相应的匹配规律。
其次,从交通链接的逻辑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都市圈有一个定义:1小时通勤圈。但通勤圈是否可以完全解决对都市圈的定义?通勤圈中商务出行(大概是一周一次)变得越来越重要,商务出行包括多个环节:从出发点到某一个城市枢纽、从枢纽到城际铁路、城际铁路到枢纽、到目的地。过去只重视城际铁路的用时,比如半小时、一小时,但都市圈仅重视这一环节是不够的。所以这是未来都市圈规划中可以优化的核心,要推进多中心、多枢纽的体系建设,因为目标是点到点,而不仅仅是轨道上的30分钟。
10月7日,旅客从南京火车站出行。来源:新华社
如果按照“到站即目的地”做规划,都市圈同城化就是一种新的拼图形式。把这个城市分成好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有自己的功能、枢纽。比如虹桥枢纽不仅有交通功能,也要有城市功能,变成区域的关键性节点。东方枢纽也是未来区域功能性关键性节点的重要接口。
所以从都市圈层面,第一要研究新的多中心体系,第二要做好该地的一体化规划,核心是既有交通又有城市,又能吸引人,又有产业。
再次,从人本导向的逻辑来看,知识创新时代从“产城人”变成“人城产”,这个逻辑影响很大,所以要吸引青年人、把握青年的精准需求,这是规划的核心要义。我们做了初步的研究发现,青年的核心需求有三个:宜居、宜业、好玩。过去只有宜居、宜业。但任何一个青年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都要宜居宜业,又好玩,缺一不可。
所以,都市圈同城化的规划逻辑,核心是要做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不能单独规划。过去是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单一规划,但是统筹力度不够。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强调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而且从区域尺度到片区尺度、节点尺度,不同的尺度也都要坚持一体化。关键是如何建设一个更有价值的多中心的枢纽体系。现在都市圈有的地方有产业缺枢纽,有的有枢纽缺产业,有的有枢纽缺生活,没有进行一体规划、一体运行。
总的来说,都市圈发展的底层逻辑核心,一是建设好多中心拼图城市,解决区域资源配置,融入都市圈一体化格局。二是建设好区域功能性节点,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城市格局,形成交通枢纽、区域功能、人群向往的关键性动力地区。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