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管理情绪、锻炼大脑?适合春节阅读的社科图书

第一财经 2020-01-24 13:37:14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第一财经精选19本社科图书,希望它们能陪伴你度过这个不一般的春节

怎么度过2020年春节假期?读书也许是当下最静心、最有收获的一种。第一财经精选19本社科图书,伴你度过这个不一般的佳节。

《尼安德特人》

[瑞典]斯万特·帕博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后浪2018年12月版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前三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公里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确认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有他们的古老基因?著名演化遗传学家、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斯万特·帕博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帕博带领我们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的争论之间游走,了解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的生理,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如何成长为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的组织者。

《物体系》

[法]让·鲍德里亚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名作《物体系》,绝版多年后终于再版了。2001年的老版,薄薄的小册子,如今在孔夫子上价格已炒至两三百元。这本书是鲍德里亚学术生涯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这种物的层级区分,实质上是人的阶层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及其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

[巴拿马]豪尔赫·陈、[美]丹尼尔·凯斯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版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哲学家,对于我们身处的自然与社会,所知与无知相比,也像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点蜡烛光。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书,但是它科普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告诉你“应该知道什么”,而是通过毫不掩饰地展示“我们以及和我们一样牛逼的顶尖科学家对什么一无所知”,引领你来到人类最前沿科学的边界,再往前半步,就是无边而充满了神秘吸引力的未知世界。这些界碑一般耸立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之间的课题,包括“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暗物质、暗能量是什么”“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是什么”“质量是什么”“为什么引力与众不同”“什么是空间和时间”“世界有几维”,等等。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

[法]勒·柯布西耶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2019年5月版

众所周知,出生于瑞士的法国建筑和城市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功能主义之父”。但实际上,他不仅是伟大的建筑师,同时也是立体主义画家、雕塑家、设计师,以及信奉某种泛神论的诗人、作家。柯布西耶的著作已有很多中译本,不过大都是建筑方面的专著,以及早年的游记。本书则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是其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译本以中法对照的形式,收录了他的19幅版画和全部的诗作手稿,分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七个部分。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充分展露了他的个性,可以说是这位大师以“直角”为核心的整个世界观的呈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地表最强思想家》

[美]马克·D.怀特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随着《复仇者联盟4》全球大卖,超越《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作为《复联》系列的终结篇,其各种“尚未完结”和“期待完成”的“番外篇”也被有计划地公布出来,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正如当年《黑客帝国》引起热潮后,就有人出了本《黑客帝国与哲学》,“复联”如今从小众文化经好莱坞之手变成大众流行,自然也就会有《〈复仇者联盟〉与哲学》这样的书,出来解析这一趣味转折背后的社会状况、心态和思想转变。当然,哲学所探讨的那些历久弥新的问题,自由、爱、道德、正义等等,无论在漫威还是DC宇宙中同样存在。事实上,这种哲学与流行文化的混搭,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光本书主编、身为纽约市立大学史丹顿岛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系主任的马克·D.怀特,就先后主编了《〈蝙蝠侠〉与哲学》《〈绿灯侠〉与哲学》《〈守望者〉与哲学》《〈钢铁侠〉与哲学》等一系列“哲学著作”,另外像《〈神奇女侠〉与哲学》《〈异形〉与哲学》《〈哈利·波特〉与哲学》的中译本也在引进中。

《情绪》

[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2月版

每个人,哪怕再成熟稳重,都有自己的情绪,快乐或哀伤,兴奋或抑郁,善于调节或难以控制。传统情绪观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无法用理性思维控制情绪,我们就会做出傻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但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情绪观可能是错误的。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绪构建理论,认为情绪并非与生俱来,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灵活的大脑以及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绪、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学会接纳自己,体谅他人,从而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英]戴伦·麦加维 著

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过去20年,英国电影自《猜火车》以降,拍出了一系列关于下层或边缘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佳作,如《这就是英格兰》《少年罗伯特卡迈克尔之狂喜》等。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像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那样经典的研究成果了。终于,2017年,正好是《学做工》出版40周年之际,出现了戴伦·麦加维的这本《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麦加维成长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贫民区,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切身经历令他深知“贫困”意味着什么,全英国的底层人民又为何会感到愤怒。面对英国当下的社会矛盾,以及伦敦大火、脱欧公投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背后的隐情,他想要做出解释。在书中,戴伦从个人经历出发,邀请读者一同走入英国下层阶级民众的生活,直击他们的困境与心声,跨越了政治上的左右翼之争,呈现出“贫困”的真相,因而荣获2018年奥威尔奖。这是对新一代英国工人阶级最贴近而细致的描述,部分是个人回忆录,部分则是充满激情同时机智诙谐的论辩。如以拍摄英国工人阶级生活而著名的导演肯·洛奇所说,它是“工人阶级的又一次愤怒呐喊,来自为腐朽、没落体制所苦的人们……它将为变革运动注入力量”。

《反常识:你对世界的理解正在阻碍你对世界的进一步理解》

[澳大利亚]邓肯·J.瓦茨 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所谓“常识”,大致就是普通、正常的人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基本知识,更进一步说,或许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了一部分下意识的反应。常识大多是用来应对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一般通行的判断,而无需事事都深思熟虑。但是另一方面,其中必然也沉积了大量的陈词滥调和陈腐之见,限制了新思维和新事物的空间。尤其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从已有的常识出发,会误导我们面对已经更新的局面时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掉进“常识的陷阱”。《反常识》是小世界网络之父、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肯·瓦茨的新作,他根据最新的网络科学研究,以及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决策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常识带来的四大误区,即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误区、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产生的误区、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影响力产生的误区和用常识解释历史事件产生的误区。他以互联网为“望远镜”,明确界定了哪些事情适合用常识来判断和解决,哪些事情则需要用到“反常识”来处理,并总结了反常识思维的三大定律,即: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搜索者”胜过“规划者”、流行=大量的普通影响者+偶然的超级影响者。

《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

[美]塞缪尔·阿贝斯曼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2019年5月版

20世纪大致可说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时代,而三论都是建立在成功的物理学模型基础上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是把任何事物分解为可以掌控的最小单元,然后再用这些最小单元重新建构起任意规模的整体系统。它的原则基本上是机械的。然而进入21世纪,人类的技术,从网站到交易系统,从城市基础设施到科学模型,甚至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系统,都已变得过于复杂且相互交错。复杂的技术系统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甚至可以独立于我们的控制自行运作。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机械物理的方式显然不够用了,有机生物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是非常不同的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而复杂的技术系统更接近生物学系统,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生物学思维来理解急速演进的技术系统。尽管生物学领域里也有雄心勃勃的基因工程,但总的来说它不像物理学领域那样,一度自认为可以解析和掌控几乎一切。而认识复杂系统的正确态度便在于:对于难以理解的事物,要努力克服我们的无知;一旦理解了某个事物,也不会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谦卑之心,加上迭代的生物学思维,或许是洞悉复杂世界的更正确的方式。

《大脑健身房》

[瑞典]安德斯·汉森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后浪2019年9月版

下班后去健身房练上个把小时,或者晚上跑个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健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健身,我们的大脑同样甚至更需要健身,因为科学已经证明了运动对大脑有巨大的益处,只不过它起作用的方式对普通人来说还不是很清楚。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内科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安德斯·汉森指出,传统健身房能让我们身体变得更健康,身材变得更健美;而“大脑健身房”则能针对焦虑、压力、专注力、抑郁、记忆力、衰老等各种心理和精神问题,进行逐个突破。立足于脑科学和心理学,他将过去5年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内容,依托案例和实验生动地讲述出来。读者不仅能对大脑产生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会明白运动将对每种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比如跑步可以提高钢琴和阅读水平,散步可以提升创造力,某些锻炼方式甚至能用来治疗抑郁。此外,书中还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实用而具体的建议,对每种问题提出了涉及训练种类、训练时间与频率的“处方”。它敦促你同时训练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让你的整个身心升级并更为协调一致。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著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9年7月版

1996年,美国著名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家托马斯·斯坎伦做了一次讲座,题为《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讲稿在2003年被收入论文集《宽容之难》。此后,斯坎伦不断为这个主题添加新的内容,并以《平等何时重要?》为题多次发表演讲。这些内容经扩充和打磨后,最终形成本书。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斯坎伦重点讨论了六种反对不平等的理由,它们分别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异;2.不平等导致富人对穷人拥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权;3.不平等破坏了经济上的机会平等;4.不平等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义务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违反了对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关切;6.当下产生财富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些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斯坎伦在本书中系统地驳斥了那些对平等由来已久的指控,追溯了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相互交织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少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精致的独处》

[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9年6月版

孤独的感觉总是很糟,但独处的感觉却往往很棒,这两者或多或少有所交叉,如何保持其间平衡?实际上,成就不凡的人们大多钟爱独处,或善于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营造出独处的空间。因为过于热闹、过于合群,你的感知、你的兴奋点、你的意识,就容易随大流,而缺乏独特的感受与发现,你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下降。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刻可以“共享”的移动网络时代,真正令人兴奋的新事物却很贫乏的原因所在。在《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看来,自北美到亚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自生活,单人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快速增长,可是大多数人仍旧不愿意“独自行动”。正是这种矛盾激发了她写作本书的灵感。由于职业的关系,她自己常常处于独处状态,在这样的时光里,她发现自己比平时更具洞察力,对世界的体验也更为丰富、细腻。这让她开始反思独处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将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以自我的亲身体验和艺术家、文学家们的生活为样本,剖析独处之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回答什么是有益的独处,也为独自生活或渴望享有独处时光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方法建议。

《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美]朱迪亚·珀尔、达纳·麦肯齐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7月版

我们大多数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最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即如果B总是随着A的出现而出现,那么就可以说A是B的原因,B是A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复杂甚至混沌的世界上,常见的倒是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果关系?如今,关于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真正重要的应用是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贝叶斯网络”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因创立因果推理演算法而获图灵奖的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在本书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智能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换言之,“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吗?借助因果关系之梯的三个层级,他逐步深入地揭示了因果推理的本质,并据此构建出相应的自动化处理工具和数学分析范式,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珀尔认为,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机器学习技术,都基于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要实现强人工智能,乃至将智能机器转变为具有道德意识的有机体,我们就必须让机器学会问“为什么”,也就是要让机器学会因果推理,理解因果关系。我们是否能借此更深入地理解似乎即将统治其创造者的人工智能?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

[英]奥利弗·詹姆斯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 2019年7月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成了一个问题。family of origin 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换句话说,原生家庭就是指大多数人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中的气氛、传统、习惯、关系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子女日后的生活。

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本书中将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0~6个月的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0~3岁的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3~6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

詹姆斯用丰富的案例来解说自己的理论,既包括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众所周知的名人的童年故事,也结合了自己患者的治疗过程,还涉及对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采访及对其原生家庭的追溯。你可以试着运用书中的方法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性格问题。

《我包罗万象》

[英]埃德·扬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2019年7月版

说起微生物,我们首先会想起细菌和病毒。如今,一种新的恐惧正在逐渐蔓延开来,那就是被抗生素压制了近一个世纪的细菌,随着耐药性的增强,将会在某个时刻卷土重来,重现几个世纪前瘟疫席卷地球、毁灭无数人口的景象。这时候,对微生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愈加显得重要。因为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人们因此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名,直到今天仍然“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大西洋月刊》科学记者、专注于生物医学报道的埃德·扬所写的这本科普著作,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学习的升级》

[美]约翰·库奇、贾森·汤、栗浩洋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019年5月版

过去20年,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与从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再也离不开电脑和手机。而当下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正是教育者仍然在用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方式,去教育伴随数字化长大的孩子——即所谓“数字原住民”。所以,摆在教育者和家长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技术和对学习的研究,去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今天的学生们的需求。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在本书中分享了自己实践了50多年的“教育+技术”跨界研究经验,全面论述了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场景进行升级,以及如何将科技成果和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应用到学习的升级中。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把被动教育升级为主动学习、如何从一对多的老师课堂讲授升级为实践学习、如何从“项目制学习”升级为“挑战式学习”,着重介绍了未来学习的三要素:访问、建构、编程,以及开启学习的未来的九大技术,以期通过学习的创新和技术的革命,释放每个人的无限潜能。

《秩序:不法之徒为何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

[美]彼得·T.李森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2月版

如果你喜欢看黑帮片,比如《教父》或者《古惑仔》,你肯定会注意到,这些黑社会组织至少在社团内部,通常是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事实上,举凡暴徒、劫掠者、海盗、黑手党,这些臭名昭著的不法之徒看似张牙舞爪,实则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他们固然可以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但同时又非常理性:秩序井然,赏罚分明,民主管理,力避冲突。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T·李森(Peter T. Leeson),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很受好评的前作《海盗经济学》已有中译本。在本书中,他以大量妙趣横生的史实,用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深入剖析了边缘群体的组织形式,揭示了自治机制为什么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美]易劳逸 著

重庆出版社2019年1月版

美国著名汉学家易劳逸(Lioyd E.Eastman)是费正清的得意弟子,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国和国民党的历史,代表作有《毁灭的种子》《流产的革命》等。本书则以1550~1949年近四个世纪的长时段为对象,将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放在全球史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进行了重构。易劳逸运用大量史料,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指出早在16世纪,中国社会就开启了具有近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转变,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因此,“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

《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

[美]史迪芬·平克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思想家大多是为忧患而生的,尤其进入现代以来,批判现代性和启蒙早已成为“主流”,大概很难找出像史迪芬·平克这样乐观的人了。作为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平克曾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图表,他论证了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平克认为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至少对风雨飘摇的自由主义世界观来说,平克的书是一剂强心针,难怪比尔·盖茨、理查德·道金斯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