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园区“唯一亮灯的楼”:上海工厂联手志愿者为医护造盔甲

第一财经 2020-03-01 21:56:46 听新闻

作者:权小星    责编:杨小刚

岂曰无衣。为了保护战疫前线的医生护士,上海紧急投产了医用防护服生产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高强的事业走向。

上海此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疫情发生后,高强的企业火线上岗,转产防护服。

高强是上海诚格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诚格”) 董事长、总经理。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作为一家主要生产工业阻燃防护服的企业,他们在春节期间便紧急转产。

已经紧急转产的还有美迪科(上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据了解,美迪科已于2月16日获得了国标医用无菌一次性防护服生产的许可。诚格正在申请国标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证照,目前处于样品送检阶段。

“我们感到责无旁贷,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疫情前线做一点贡献。”高强表示,作为生产劳保装备的企业,生产其他防护服的技术门槛比较低,了解到上海目前并没有一家生产医用防护服企业后,上海诚格接下了上海有关部门的生产任务,立刻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深入医用防护服生产一线,见证一批又一批管理者、生产者、志愿者,为了守护生命进行的接力赛。

不眠之夜

在疫情控制关键时期的2月末,晚上8点半,天色已渐变暗,城市的生活节奏正在步入尾声,但在位于上海周浦镇沈梅路的周浦智慧产业园区门口,陆续有一批人在保安处登记。

“来做什么的?”

“去诚格做志愿者,请问该去哪栋楼?”

保安手一指,“就是那栋,唯一亮灯的楼。”

右侧亮灯的大楼即为诚格的工厂。

第一财经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到达现场时,发现在一片漆黑的园区内,只有诚格的“工厂”所在的3A号楼仍然亮着灯;而之所以将“工厂”打引号,是因为这栋楼原本并不是工厂,而是上海诚格的研发中心。

据高强介绍,此前上海诚格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外地。作为被纳入国家防疫重点物资生产名单内的企业,上海诚格自1月27日接到上海市经信委的应急征用通知后,五天内完成了将上海境内的研发中心经过生产线改造、设备调整等措施,转为防护服生产车间的任务,并实行日夜两班轮班倒,全日生产普通及医用防护服。

万事俱备,然而缺人。2月初正是疫情发展的高度紧张时刻。高强表示,在部分外地员工无法复工的背景下,员工及人手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紧缺,虽然已经将三班倒调成两班倒,不过仍有一批员工未能完成招募。“尤其是,在生产线争分夺秒生产以后,相对应的辅助工人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缺口,尤其是产品整理、质检、包装等环节,急需人手配合。”而考虑到技术工人的工作节奏,平均每个班次需要15~20名的志愿者来提供服务。

2月9日,浦东新区科经委派驻在上海诚格的特派员了解到情况,并迅速联系到共青团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下称“浦东团区委”),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准备,在当晚9点左右,一条招募防护服生产志愿者的海报就在上海市民的朋友圈出现,并迅速成为“爆款”。

浦东团区委负责人张先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招募令发布后,12个小时的报名人数就突破1000人,其中还有来自嘉定、宝山等外区的志愿者。这种报名速度不仅他们未曾料到,甚至上海诚格方面都大为吃惊。

“我们两个晚上接连熬夜,将所有报名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一一与报名者确认,最终筛选了约700名有效名单。此外,每天与当天的当班志愿者进行联系,确定到位事宜。”张先生说。

无人能置身事外

第一财经记者也报名参加了由浦东团区委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晚班团队。

这天晚间,记者在工作开始前的半个小时,到达了志愿服务现场。

在开始工作之前,浦东团区委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了一个志愿者的微信群。包括记者在内,许多志愿者对于这个群的第一印象就是,随时提问题,随时都有人回复,似乎像是24小时在线。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这个群组发现,当天与记者共同参加晚班志愿服务的人共有13人,年龄层次从“70后”到“95后”都有。

事实上,由于工厂是由研发中心改装而成,因此现场结构复杂,安排志愿者的临时包装空间较为狭窄——若在工作台站着一个人的情况下,防护服以及标签堆放在旁边,再要放一箱货都略显艰难。同时,来自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仍在忙碌于整理电路电线,也很容易使第一次接触该场景的志愿者受到“惊吓”。

紧急转产的工厂现场略显凌乱。图为电力工人在检修线路。

与记者搭档的一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80后“宝妈”小陆告诉记者,她已经是第二次参加防护服志愿服务,算是“熟手”。她也主动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起工作流程,首先就要从贴标签、不贴标签,带有松紧带、不带松紧带等不同防护服做区分。

“尤其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一类防护服,因为它是要供应医院,所以要保证极致密封性,特别要注意是否有一些线头、贴条导致拉锁无法拉上。这会对医护人员的防护造成阻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陆一再提醒记者,并拍下介绍现场技巧的视频画面,上传至群组内,供所有志愿者交流。

作为当班志愿服务的领队,浦恒则除了向新志愿者提供帮助,还主动担任起“摄影师”的角色,为志愿者们留下难忘的回忆。作为“专业”志愿者的她,在活动结束以后,还在志愿者微信群中留下信息,征集一同前往另一所口罩工厂服务的志愿者。

记者还遇到了一位浦东某中学任教的70后老师,他作为当班年纪最大的志愿者,是第三次参加志愿服务。他向记者表示,自己的体力也还不错。同时作为退伍军人的他,看到医护人员在“战场前线”他不仅感同身受也很受鼓舞。

“在作为一个教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曾在武汉服役。因此我觉得,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只是大家都会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而我的这个角色,志愿服务就是我能够做到的事情。”这位教师表示。

现场还出现了一对来自黑龙江省的“夫妻档”志愿者。据介绍,志愿者群中还有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校友)同事档”、向孩子传授志愿精神的“母子档”,甚至还有一批为了共同收集志愿服务信息而组成的“微信群友档”。

以努力守护上海

根据上海诚格方面的数据,从首批志愿者入驻的2月10日早班至2月29日晚班,共有300余名生产工人及750人次志愿者,在狭窄的车间里,剪线头、贴标签、包衣服并装箱,共计经手了约4万件防护服,这批防护服也被先后送往一线医护人员及其他抗“疫”人员的手中。

上海诚格的这座临时工厂里,贴着大大的横幅标语:“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在守护一个家庭”。无论是对于志愿者,还是上海诚格,抑或者是有关部门派驻上海诚格的特派员,这些防护服能够迅速生产出来并送往需要的人手中,依靠的是每一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高强表示,新厂房和新设备的投资约600万元,上海市提供了60%~80%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减轻了许多压力。

“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均由工信部和市经信委统一安排,”高强认为,各部门协调更为全面更高效,“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负责生产,把产品做好。”

当天,第一财经记者所在的班组共完成了480件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及包装,并在当日上午紧急驰援一线。

夜班8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志愿者的体力及精力挑战巨大。一位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远道而来的“95后”志愿者,下晚班后为了搭乘第一班地铁,他在冬日凌晨的寒风16号线周浦东站门口等了40分钟。等他回到家并在群里报平安时,天早已大亮。

这位参加志愿服务的95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群留下一段话——“我们每剪一个线头,心里都在说,让病毒远离我们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包装一件防护服,心里都在说,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也希望,我们的这些努力,能够换来这一切。”

(第一财经记者陆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