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民众渴望有效药物和疫苗尽快诞生时,生物医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凸显。同时,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也需要高技术产业的加持。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高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对中国而言,说科技进步关乎国运亦不为过。
近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7个方面,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其实,自十几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后,业界一直在呼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且随着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式微,高科技带来的附加值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已成为共识。以目前颇具代表性的手机行业为例,美国的苹果和高通、因特尔等品牌及供应商,每年获取的利润远远大于总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厂商。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对某个领域的重视程度,从经费投入上可见一斑。实际上,近年中国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经费亦逐年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已连续多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投入总额和增速名列前茅,强度堪比发达国家。不过,基础研究经费为1209亿元,占比不到6%,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创新型国家15%~30%的比例差距较大。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比重偏低直接导致基础科学的薄弱,而基础科学的薄弱,往往又制约应用科学的创新发展。远到晚清之际洋务大臣引进列强军事、钢铁之类的重工业,但未能知悉其中的物理学等基础原理,最终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近到当前的汽车行业,即使我们算得上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由于发动机核心技术尚不过关,以致国产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因此,未来在经费方面应该多向基础研究倾斜,并配之以较为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如此次《方案》就提出,让论文回归学术,建立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前瞻部署等。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时代提升国家科技水平,除了政府投入,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也要激励企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研发尤其是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不足一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正面例子华为、阿里巴巴近年耗费巨资用于科研,成果相当明显,如华为的5G技术全球领先,操作系统也能独当一面,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有目共睹。所以《方案》也强调,要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科学研究,既需要国家坚持不懈的长期支持与投入,也需要研究者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与毅力,克服那种浮躁的、急于求成的情绪。为此,政府部门需加大经费倾斜力度,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企业戒骄戒躁,有条件有实力者应从基础研究领域开始,作长久之计。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丘成桐、杰曼诺夫这样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到来,对于深圳撬动创新资源、推进源头创新的杠杆作用和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盛来运表示,从短期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会对我们国家的外贸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向好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