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关系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也正不断巩固,目前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均稳步提升,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
但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复工复产中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这就给复工复产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说是新课题,其实也是老问题,只不过在当前错综复杂形势下表现更加明显而已。近年来,我国技工求人倍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维持在2以上。技工短缺现象,从过去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延伸到中西部地区,从过去的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
国家层面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早在去年上半年,就提出了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最近,针对复产复工的实际需求,相关部委又及时跟进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两类补贴”,也就是对各类劳动者参加线上培训并合格的给予培训补贴,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四类人员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贴。
下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还需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发挥用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劳动者自我上进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上述“两类补贴”之外,人社部日前还表示,在全力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方面,还有3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在受疫情影响停工期间,对各类企业自主或委托开展的职工线上培训,按规定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对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展项目制培训的,可按规定预拨一定比例的职业培训补贴资金。
另外,新型学徒制培训政策也扩大了范围,从原来的面向企业新招用技能岗位职工,扩大到企业所有在职职工(含见习期的员工),只要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都可以享受新型学徒制的补贴。这一补贴是每人每年4000元。
上述财政补贴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用人企业在技能人才培训上的资金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鼓励用人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毕竟企业是用工的主体,也是培养培训技能人才的主体;技能人才是企业的骨干,也是财富的源泉。当前,之所以有些企业面临技能人才短缺的窘境,说到底还是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不足。
当然,或许有些企业会存在疑虑,认为企业在当前资金面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是否要去拿出资金做技能培训的事。应该看到,国家政策正全力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这对企业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充分发挥劳动者上进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截至目前,全国线上实名注册培训人数超过341万,相信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普通劳动者与技能人才在就业机会和待遇之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人社部下一步计划,从今年3月下旬至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行动的目标是面向全国遴选50家以上线上技能培训平台,推出覆盖100个以上职业工种的数字培训资源,实现实名注册线上培训500万次以上的目标。这次行动的对象、范围覆盖了企业返岗待岗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两后生”、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
总之,为配合复工复产、考虑更为长久之计,国家政策给出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蛋糕”是很大的。不但局限在财政补贴方面,也表现在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标准的认定方面。这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
人社部部长: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
深化国际交流互鉴,不断提升世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通知,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
支持经营主体减负稳岗,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农民工、失业人员、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促进技能劳动者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