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周荐书 | 1918年,被流感改变的世界

第一财经 2020-04-03 17:28:23

作者:西芒    责编:李刚

《1918年之疫》更多着眼于私人经历,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原始档案,特别是来自医学专家、流感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殡仪人员等人员的大量目击报告。

《政府监管的新视野:英国监管机构十大样本考察》

[英]托尼·普罗瑟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年2月版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后现代、后工业化社会命名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工业社会的始作俑者,今天的英国如何面对“风险社会”的各种风险?政府监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从食品到环境,从医疗到互联网,监管如何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在行业与市场内外,复杂的利益关系网中,监管机构何去何从?著名公法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托尼·普罗瑟在本书中系统地考察了英国十大监管机构,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以及能源、铁路、饮用水等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领域。通过条理清晰的分析,普罗瑟试图阐明,当下各个监管机构并非孤立地运作,而是通过与政府部门、其他机构以及公众的协力,共同建立透明有效、可问责的监管网络。在经济性职责之外,监管机构还承担着社会性职责,包括保护公众权益、促进社会团结等。 同时,书中还比较分析了美国、法国等国的监管制度,以广阔的视野考察了当前的政府监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

[英]凯瑟琳·阿诺德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几乎每周都至少要介绍一本与病毒、瘟疫或医疗卫生相关的新书。其中关于1918年那场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的超级流感大暴发,也已经有多部从不同角度加以描述与探究的专著,如《大流感》《致命流感》等。最新的这部《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由英国记者、通俗历史学家凯瑟琳·阿诺德撰写,如果你并不想深入研究,而只是要了解那场致命瘟疫的大致过程及其对当时的人们造成的影响,那么这本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品是比较好的选择。相比《大流感》的博学和专业、《致命流感》的医疗视角,阿诺德更多着眼于私人经历,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原始档案,特别是来自医学专家、流感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受创伤的儿童和痛苦的父母、殡仪人员、掘墓人、公务员以及军官的大量目击报告,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力和笔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笼罩在死亡阴霾下的世界,让我们走入流感中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如《柳叶刀》的评论所说:“(本书是对)大流感疫情中一系列事件和关键人物的生动描述……最吸引人的是目击者和幸存者的叙述。人们往往很容易遗忘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但阿诺德让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传》

[英]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雅众文化 2020年3月版

今年是三岛由纪夫去世50周年——1970年11月25日,他在日本陆上自卫队总监部切腹,整个过程在当时算得上是“直播”了,引起极大轰动。十多年后重版这部经典传记的中译本,可谓适得其时。曾先后担任英国《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东京分社记者的英国人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与三岛私交甚笃,是唯一见证三岛率领政治团体进行军事训练、列席了他的葬礼并参加了对其追随者进行的法庭审判的外国人,因此对于三岛的生平,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得以写出这部最早却最具权威性的传记。斯托克斯在书中详细回顾了三岛的一生,几乎是用“三岛式”的笔调,细致梳理了其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文学成就,刻画出一颗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间备受煎熬的躁动的心灵;此外,斯托克斯还对三岛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名作家,如太宰治、川端康成等进行了横向对比。正如斯托克斯指出的,日本中世武士道“圣典”《叶隐闻书》对三岛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他还专门写过《叶隐入门》对其进行诠释,山本常朝将死与美合一的思想,对三岛作出最后的抉择可谓影响至深。

《天堂的电脑》

[法]伯努瓦·迪特尔特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0年2月版

新冠病毒的肆虐,令长时间被隔离或自我隔离在家的人们,有机会去重温那些相关主题的文学名著,一时间最火的无疑是加缪的《鼠疫》,而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和曼佐尼的《约婚夫妇》同样因为其中惊心动魄的瘟疫描写而被翻出“故纸堆”。其实疫情就像一面棱镜,不断地折射出每个人、每个国家、每种制度的复杂光谱——在承平时期很容易被简化的光谱。比如西欧社会的某种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而形成的诸多“政治正确”——可以“健康人无需戴口罩”为例——通常就要靠这种“例外事件”来暴露其非反思的一面。法国作家伯努瓦·迪特尔特的小说《天堂的电脑》,针对的正是这种欧洲人已经浑然不自觉的“政治正确”。故事讲的是法国“公共自由委员会”负责人西蒙·拉罗什因接受视频采访时的一句无心之言,遭到舆论口诛笔伐,险些职位不保,他的信息也被人肉搜出,每天都有抗议者堵在他办公室门口。与此同时,全世界互联网莫名崩溃,私人邮件全部曝光,造成政界、商界、娱乐圈的巨大动荡,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友谊破裂,国际局势紧张。绝望的西蒙打算自杀,临死前改变了主意准备好好活下去,却因意外身亡。死后到达“彼岸”的他,吃惊地发现天堂和地狱与想象中截然不同:数字化管理让个人隐私大白于天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简直就是人间的翻版。等候区各个接待窗口里工作人员态度冷淡,无止境的取号等号系统,一律使用英文问答,在世时候所有的信息都被记录在案,只要有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言论和思想都会被打入地狱……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