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央这份重磅文件,透露新时代财税改革任务,涉及房地产税

第一财经 2020-05-18 22:18:50

作者:陈益刊    责编:秦新安

《意见》要求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个税制度

新时代财税改革任务进一步清晰,这包括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下称《意见》),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中排头兵“财税改革”有了新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

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税制改革,此次《意见》着重提了三个税种改革: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其实,与老百姓房子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税,早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中。目前该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会同财政部还在研究起草中。由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房地产税“稳妥推进”是官方近些年的惯常提法。

近日多位财税法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房地产税立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社会共识、纳税人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择时推出。在疫情当下,今年房地产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的可能性很小。

随着去年个税改革全面启动,包括工资薪金在内的四项收入纳入综合所得,意味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当然,这项改革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待深化。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曾表示,从改革的趋势讲,下一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还要进一步推进。

“税制经过完善以后,无论是综合所得的范围,还是扣除的项目,以及其他的税收要素,都会进行相应调整,当然这有待于征管条件的改善,各方面的配套条件也应该与之相匹配。”王建凡说。

消费税目前是我国第三大税种,是针对特殊消费品征税。自2013年以来,消费税改革聚焦在税目范围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比如普通化妆品等不再征收消费税,成品油消费税税率三次上调等。当前消费税触及征收环节调整这一难啃的骨头。

此前国务院文件明确,按照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具体调整品目经充分论证,逐项报批后稳步实施。先对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等条件成熟的品目实施改革,再结合消费税立法对其他具备条件的品目实施改革试点。

目前市场非常关注烟酒油车四大税目的消费税征收环节是否调整,何时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烟酒油车四大税目是消费税主要收入来源,未来需要评估测算四大税目征收环节调整对各地财政收入影响、四大行业内部不同规模企业的压力分化、税收征管难度等,估计会分行业、分步骤推进。

前述三个税种只是目前深化税制改革的一部分。《意见》还要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像前述房地产税如果开征,将被定为地方税种。作为中央税种的消费税部分税目征管后移,在对存量部分核定基数后,增量收入也被国务院明确原则上归属地方。

除了税制改革外,当前财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意见》要求,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目前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央地权责划分清晰,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责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曾告诉第一财经,知识产权涉及企业在统一市场上公平竞争,因此中央要加强这方面事权,更好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养老保险是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因此需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为打好防污染攻坚战,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中央事权,可以提升环保治理效果。

《意见》还提出,要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举借政府债务,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举债缺乏规模控制、融资成本高企、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包括新预算法在内的一系列重磅法规文件。目前我国地方债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