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污染源普查亮“环境家底”,这五个省份总污染源占比过半

第一财经 2020-06-10 11:14:28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杨志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面摸清环境家底的一次国情调查,是对各类污染源数量、行业和分布情况的数据大整合,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的“环境家底”到底如何?答案出来了。

国务院新闻办6月10日就《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通知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15个单位和部门联合于2017~201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赵英民说,定期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的法定要求。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全面摸清环境家底的一次国情调查,是对各类污染源数量、行业和分布情况的数据大整合,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摄影/章轲

赵英民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对全国有污染排放的358万多个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全国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信息。

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17年底,全国各类污染源数量是358.3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247.74万个,生活源63.95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7.88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8.4万个。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各类污染源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52.94%,全国污染源的数量,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数量基本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步减少的分布态势。

从行业来说,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国工业污染源总数的44.14%;从排放强度来看,海河、辽河、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从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源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

污染源普查是全面摸清环境家底的一次国情调查。图为环保监测人员在长江沿岸检查排污口排放情况。摄影/章轲

赵英民介绍,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这十年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体现了我国近年来污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赵英民表示,通过普查也反映了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四项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二是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

三是农村和西部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全国或者相对东部地区还是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排放强度大,这些流域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任务艰巨。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一财经记者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河北建立了囊括逾18万个各类污染源原辅材料、设备工艺、污染排放等数据的大数据库,查清了全省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查明了全省污染治理设施装备状况,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细致、系统权威的基础污染源信息体系。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介绍,作为一项“摸家底”工程,河北省本次普查回答的远不止“污染源”的数据问题。依靠普查数据,将为全省加强污染源监管、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北京市增设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生活源氨排放、施工机械和农用机械污染物排放三项专项补充调查,既满足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的管理需求,又体现出了“北京特色”。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国英介绍,此次污染源普查,广东是全国任务最重的省。广东有60多万家排污单位。“因为普查数据是到2017年底,加上这两年新增的排污单位,初步估算全省污染源总量约有70万家。”

2010年2月6日,原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原农业部曾公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普查对象总数592.6万个,包括工业源157.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