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财经研究院/一财全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共同举办了题为“亚洲和中国经济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复苏”研讨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认为,这次疫情对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且许多影响并不会因经济恢复而快速消除,而这些影响也会部分向中国传递,中国未来与亚洲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疫情影响下,一方面,这些发达国家再次重启强力的非常规货币、财政政策刺激,加之疫情前累积的不健康状态,疫后这些国家的赤字和负债会大增;另一方面,疫情加剧贫富差距恶化,引发了发达国家中民粹主义情绪的激化,这使发达国家的政局都有一些不稳定。中国在历史上经济联系比较多的正是这些发达国家,所以其状况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也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做好准备。“小的来说可能包括出口等传统经济联系的受损,大的则可能演化为贸易战,乃至供应链的割断。”张春称。
不管是短期和中长期,张春认为,疫情之后中国和亚洲的经济联系会加强,而且亚洲会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虽然中长期影响和干扰因素更多,但亚洲区域广大、经济形态多样、发展潜力极大。中国凭借地理毗邻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未来与亚洲,尤其是和东南亚、东亚的经济联系会不断强化。
他认为,亚洲制造业的价值链重塑过程会以中国为主导,而非日本,这一进程值得推动。再者,疫情后中国经济以及金融的数字化进程,在东南亚、印度、印尼等地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人民币在这些领域的使用和推广前景较为乐观,现在数字货币逐步推出,中国的经验可供多数亚洲国家借鉴。
此外,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短期内倘若尚不能实现,还是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制约。张春认为,由于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可完全依赖香港,因此他建议,上海要建立和香港类似的高端金融市场,做一个人民币计价的体系,比如在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实现自由兑换,但同时与境内隔离、缓慢开放。通过有限的隔离,控制阀门开关。“但这个阀门肯定不能一下子开、一下子关,要有一个渐进过程。”他说。
跨境支付通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培育离岸人民币需求。
中国如果不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将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所以应该考虑鼓励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
前所未有的全球资金再分配带来重大机遇。
在论坛的“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一”期间,多位金融监管部门一把手分别发表演讲,传递重磅政策信号,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当前推进人民币更广泛国际使用的关键是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流动性充足、风险对冲工具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