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电视节|外国人如何理解杜甫?唤起跨文化的同理心

第一财经 2020-08-07 17:29:58

作者:葛怡婷 ▪ 徐洋    责编:李刚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纪录片大师班以现场连线的方式,邀请《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制作人、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与纪录片工作者分享创作经验。

今年4月,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BBC播出,引发全球观众热议。该片以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线索,沿着杜甫生前的足迹,追溯他波澜壮阔又颠沛流离的一生。由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演绎的杜诗,是本片一大亮点。

8月5日,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纪录片大师班以现场连线的方式,邀请《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制作人、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与纪录片工作者分享创作经验。

伍德的作品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历史纪录片制作的黄金标准,他曾先后推出《中国故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等与中国相关的优秀纪录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多年来,伍德一直来往于中英之间,他说,“我爱中国的人,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纪录片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伍德第一次读杜甫诗歌时才16岁,从此便爱上了杜诗,而今他已经72岁了,为杜甫拍片这个想法在他心中已经酝酿了几十年。伍德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只关于诗人,而是比‘诗人’更大的一个时代反映。”

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前,西方还没有任何介绍杜甫的纪录片。伍德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杜甫的诗作是让观众理解他与那个时代的最好方式。

杜甫流传至今的诗作共有1500多首,选取哪些诗歌在纪录片中展现变得至关重要。伍德选择《壮游》作为其中之一,这是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不仅展现了一段丰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命途多舛的一生,而伊恩·麦克莱恩的演绎如同杜甫自述人生,令人动情。这一设计成功地拉近了观众与杜甫之间的距离,引起了一种跨越历史、超越文化的共鸣。

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伍德以引路人方式出镜,带领观众穿越了大半个中国,重走杜甫生前足迹。“杜甫的人生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和历史都在他的诗作当中,所以我们觉得最好办法就是跟上他的旅程。我作为纪录片的主持人也可以动起来,每到一个地方就和当地人民进行互动,摄影师也可以移动起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讲述伟人人生的传记方法。”对于历史纪录片,伍德希望不仅反映历史上的场景,还要在今日的世界中活动,两者交相辉映,“所以我们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是一段旅程,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冒险”。

迈克尔·伍德主导的历史纪录片,有着重视实景拍摄、重视与当地人的现场互动等鲜明特色,他喜欢在片中呈现普通人,这样做除了能够让片子显得更有活力之外,还因为普通人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伍德参与拍摄的120多部纪录片中,迈克尔·伍德最心爱的两部是《中国故事》和《英格兰故事》,这两部的拍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故事》用的是大笔触,历史的巨幅画卷在你面前展开,呈现一个宏大的叙事;《英格兰故事》正好相反,是近距离观察与特写,我们深入英格兰的一个小社群,只拍当地和那里的人,通过他们窥见整个英国史。”伍德的愿望是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在中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用聚焦和特写的视角,通过普通中国人的眼睛,拍一部类似《英格兰故事》的历史纪录片。

伍德的纪录片、中国“诗圣”和他的作品,能在当下焕发出跨文化的魅力,皆因他们努力跨越藩篱,对他人有同理心和关怀。伍德说,“当下的世界有很多隔阂,如果通过我的纪录片,能够让观众之间产生更多理解、更多的同理心,那就太好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