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年后再造《风声》,经典谍战IP如何再开发?

第一财经 2020-08-19 14:09:29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由麦家工作室独家授权,华人梦想出品的沉浸式戏剧《风声》已初具雏形,预计明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向公众正式开放。

作家麦家所创作的谍战三部曲《解密》《暗算》《风声》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风声》。《风声》2007年出版后迅速被改编成电影,2009年上映并引起轰动。这部由华谊兄弟出品,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等一众知名演员参演的谍战悬疑电影,在这一独特类型片中树起一座高峰,迄今后无来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周迅饰演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老鬼”在片末的独白,让今日的观众感怀落泪。作为电影院复工后的首批影片,《风声》这部11年前公映的老片吸纳了千万票房并收获了一批喜爱它的年轻观众。

作为电影院复工后的首批影片,《风声》这部11年前公映的老片吸纳了千万票房并收获了一批喜爱它的年轻观众。

作为谍战悬疑小说的标杆,《风声》兼具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和严肃文学的深刻厚重。过去十年,《风声》这一经典IP被开发成多种文化产品:电视剧、话剧、游戏、绘本,并引起国际影视公司的关注,韩国电影版开机在即。在国内,由麦家工作室独家授权,华人梦想出品的沉浸式戏剧《风声》已初具雏形,不久前以工作坊的形式向部分观众披露了成果,预计明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向公众正式开放。

后疫情时代的演艺市场,优质的演出产品仍然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观众。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持续展示着作为新兴文化产品的市场潜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证明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同样可以拥有票房号召力。

在疫情时期开发酝酿的《风声》与这两部优质演出有相似之处,它取材于讴歌共产党人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故事,以沉浸式戏剧为主要艺术形式,主创试图以中国语言、中国审美,将之打造成中国首部谍战类沉浸式戏剧IP,让观众真正置身于1940年代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时刻,与剧中的仁人志士携手传递精神火种。

IP再造

在决定创作中国本土沉浸式戏剧时,导演陈佳玮和佟童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风声》。《风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少佐肥原将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和顾晓梦四人秘密逮捕,关在裘庄进行审讯,企图找出中共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

从戏剧创作角度而言,《风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特定时空产生人性的角逐斗争,其间遍布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兼具逻辑严谨的推理解密,它拥有适合沉浸式戏剧改编的文本基础。

更重要的是原著的精神内核始终引领他们。陈佳玮和佟童在少年时代接触这部小说时便钟爱有加,这也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疫情时期创作出这样一部规模庞大、文本繁杂的沉浸式戏剧作品的原动力。“好的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写作,但同时也能跳出历史,给人提供一种永恒的力量。这是一个文学作品能成为经典的原因。我把《风声》奉为我心目中的经典。”陈佳玮告诉第一财经。

《风声》预计于明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向公众正式开放。

很少有人知道,麦家创作《风声》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之中,他曾以一篇文章回溯那段从事业到生活都出现动荡的艰难时刻,伴随他写就《风声》的是窗外一株傲然绽放的三角梅。三角梅是陈佳玮破解《风声》核心精神的一把钥匙,他与本剧作曲阎毅决定将三角梅的意象使用在戏剧的主题曲当中。

在他看来,《风声》的精髓在于它所展现的一种精神,从电影到电视剧、话剧等相关的作品开发都会吸收原著的精神和能量。“老鬼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种精神,在极端困难的环境,特别黑暗的历史时刻,一批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奋不顾身,牺牲生命甚至超越生命,这种精神力量一直感染我们。”

陈佳玮坦言,电影版《风声》珠玉在前,开创了谍战悬疑类型片的先河,所有演员都贡献了卓越的表演,但沉浸式戏剧《风声》要做的绝不是拷贝和抄袭,而是寻求与原著人物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在这一点上,执行制作人陈磊透露,麦家给了主创团队充分的创作自由,他认为创作者应当勇敢创作,勇于探索,在传承精神的同时不拘泥于原著,可以改进甚至做出一些颠覆。

红色题材的进化

与追逐时下潮流或者社会热点所不同的是,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所展现的时代与历史、人物都和当代的年轻人有一定距离。如何让观众感受历史,与人物共情是此类创作的难点所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口碑、荣誉和商业上的收获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主旋律或者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正在进化自己的语汇,通过各种技术、艺术的创新升级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陈磊看来,《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以出色的舞美、灯光、音响、剧作、表演所构成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背后是一支强悍团队的托举、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视觉呈现,从工业水准的角度来看,这是《风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证明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同样可以拥有票房号召力。

在上海书展的一场见面会上,学者戴锦华回应读者关于改编《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问题时提到,今天重新书写这个故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更普世的价值予以表达,那么李侠的故事是一个舍生取义、为大义牺牲的故事。但在她看来,这是那个时代,中国最优秀的人为了新中国、为了明天前赴后继牺牲自己的一切。她希望今天的编剧能够真正叩访历史,通过某种方式让今天的观众触摸当年的逻辑,去理解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

作为传统戏剧的一次重大技术升级,沉浸式戏剧在叩问历史、再现历史方面有着特定优势,它主动邀请观众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观众也被赋予特定角色和身份。沉浸式戏剧的魅力在于,它和历史上的文字或者影视片段有所不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剧情的一部分,跟随创作者设计的动线,行走在历史当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甚至改写故事的结局。观众可以通过不断的观察、反复观剧,以越来越全知的视角完成最终的真相拼图。

不同于《不眠之夜》以肢体剧为主要艺术语言,《风声》采用更多的话剧元素,以贴近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方式,使得观众更易于进入故事情境当中,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和艺术设计,将观众投入一段历史时空。

观众身披黑袍,带着各自的使命和待解的谜题叩开1940年代裘庄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情境首先是汪伪政权的军官俱乐部,这里歌舞升平,众人各怀心思,察言观色。潜行在这个时空中的有21个主要人物,每一角色都有一条完整的生活线,观众可以任意跟随一个人物与他共同生活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这里,生活不会被打断,观众也不会被打断,可以选择传递一份情报或者去做潜伏工作,甚至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寻找最终的谜题。

《风声》主创认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部沉浸式戏剧作品有它的价值。“历史是镜子,让当代观众了解历史是当代创作者的使命,以更友好、亲和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体验先烈所创造的历史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原著小说最后揭晓了“老鬼”的谜底,但这并不会影响沉浸式戏剧版本的悬疑性质。陈佳玮告诉第一财经:“在这部戏剧中,‘老鬼’是谁始终是一个悬念,关键在于观众自己是谁。每一次观看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你会越来越接近真相。最后你会发现‘老鬼’是谁可能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谁拥有‘老鬼’的精神,谁能把关键信息传出去,谁能保留我们的精神火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