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年自驾17万公里,带女儿走遍中国后他写出一本历史书

第一财经 2020-09-15 10:51:41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精神和心理状态,而这恰恰是任何机构都不可能给予的。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成长,而是全部交给学校或课外班,无异于缘木求鱼。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拼命跻身上流社会的全职太太顾佳为了给孩子缴纳高昂的马术班学费,不惜变卖心爱的奢侈品。顾佳的中产父母式焦虑,放在当下超前教育的语境中,仅是冰山一角。

但现实中有这样一位父亲,没让大女儿上幼儿园,也没给孩子拼命报课外辅导班,而是用十年时间,开车带着两个女儿走遍全国31个省份,行程17万公里,看遍上千家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

“焦虑来源于奢望,奢望就是想多了。现在成功学泛滥,教人魂不守舍,我觉得对孩子和大人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身为作家、诗人和翻译家,薛舟更看重的,是父亲这个身份。他相信,对今天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精神和心理状态,而这恰恰是任何机构都不可能给予的。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成长,而是全部交给学校或课外班,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为十年带着女儿们自驾走遍中国,这位曾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变成了一位历史作家。

薛舟在《边走边看的中国史》中罗列了30多条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旅游路线

他把陪伴孩子的经历写成一部中国通史故事《边走边看的中国史》,书里30多条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旅行线路,是他与孩子走遍中国的记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第一次跟儿子一起看这套书,就读到凌晨两点,“这本书就像‘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可以给孩子讲三年了。”

诗人简宁说,这套书将历史还原为现场,“薛舟带着女儿游走于遗址、废墟、田陌、道路、江河的沧桑变幻,古老的英雄、哲人、王者、农夫和坏蛋们一一走到眼前,重新讲述他们的过去,又以丰厚的现代学术成果重新梳理出逻辑线索,让历史面向未来说话。”他发现,孩子们迸发出的疑问和争辩也保留在书里,增添了天真的浪漫气息。

薛舟生在鲁东南一户农民家庭,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收获的是自由无拘的童年。他记忆里最深的是,跟小伙伴上山捉蝎子,晚上打着手电筒摸知了,下河捕鱼,自由自在地上学、放学。唯一的缺失,就是没书可看。遇到村里放露天电影,年幼的他见识到世界之广阔,埋下了看世界的种子。

成为父亲后,他最在意的是阅读与陪伴。在女儿小时候,他将市面上能买到的引进绘本都买回家,又将旅行当作生活方式,在车轮上建起另一个家和教室。

薛舟的两个女儿

“从大女儿四岁开始,我们就用边走边看的方式自驾游,小女儿可以说是在路上长大的,7个多月我们就带着她去了内蒙古响沙湾。”薛舟说,因为夫妇二人都是自由职业,边走边工作,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

大女儿没上过幼儿园,但妻子每天教孩子英文、阅读、诗词,从未间断。他们旅居三亚的两个月时间,大女儿每天一两个小时读英文绘本,“两个月读了300多本英语绘本,收获就是直到初中都对英语感到轻松亲切,从来没报过课外班。”

每次出发,薛舟都会做出大概路线图,确定沿途看什么古迹,提前给孩子们讲背后的故事。去博物馆前,他也提前学习做功课,选择有故事的文物,来增加孩子的兴趣。他的方式是,多走多看,回来后文火慢炖,慢慢思考消化。

他常在饭桌上“翻找历史”,“比如跟孩子讨论,哪些食物是张骞开通丝路后引进的,哪些食物是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引进的,黄瓜为什么叫黄瓜,菠菜为什么叫菠菜?”

他相信,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而是路上捡来的。行走不但开眼界,也是孩子寻找兴趣点的过程,“印象像个种子,落在心里,万一发芽了呢?”

所谓旅行,在薛舟内心包含多层含义,“第一层是看风景,第二层是检验自己的见识水平。认识总在更新,这就是成长和进步。我们大人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我自己也写诗,深知陆游‘功夫在诗外’的观点,闷头写诗反而写不出好诗,必须经过游历。”

游历的过程,对一家人都是成长。他记得自己刚拿到驾照时,从加格达奇到漠河,黑夜在大兴安岭森林驱车的紧张忐忑;记得第一次被扎破轮胎,在高速路上摸索着找出扳手和千斤顶换胎;记得从湛江到北海的途中遇到团雾,一棵树干倒在路上,他只好下车扛起大树,让不太会开车的妻子勉强倒车。

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镇定,面对未知的坦然和乐观,也是他这十年传递给孩子们的,“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太小心了就出不了门,太鲁莽了又容易出事,我们就是在中间找个平衡。每次长途旅行,对孩子都是考验,也是教育。”

“如果家长不焦虑,孩子也不会焦虑。”薛舟最想展示给孩子的是,人要保持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孩子们亲眼见证了爸爸的转型和蜕变,从诗人到译者到历史作家,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在路上完成的。”

薛舟翻译了数十部韩国文学作品,曾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

对话薛舟:过多的灌输会淹没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父亲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孩子的品格

第一财经:高考改革之后,“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被普遍认可。在这个前提下,针对K12(小学至高中)的阅读+旅行类的书籍开始热销,你写《边走边看的中国史》的初衷是什么?在写作、阅读方式和视野上,有哪些不同?

薛舟:两个女儿都有听睡前故事的习惯,给她们讲故事的时候,我特别需要一套参考书,可是很难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书籍。有的是专业作品,太高深了;有的是拼凑书籍,“某某编”,太浅显了;有的名为通史,其实是历史故事的堆积,体现不出历史的意义。想着想着,这个理想的历史书的形象就在我心里不断酝酿,我觉得它首先要生动有趣,像大人和孩子的对话,符合爸爸讲的故事,其次是故事之外有所升华,对于少年儿童有所引导。

另外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给孩子讲历史,跟前代人有没有不同?我们面对的材料和成果更多了,我也想在书里体现出来,这样更有新鲜感,也让历史有种“未完成”的感觉,而不是封印在洞穴里的宝藏,三百年、五百年、三千年过后都一样。当我动笔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理想来写的。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肯定没错,问题在于怎么得?古人说“根上用功一天,胜过叶上十年”,我在写作过程中抓住历史根脉,发掘历史内在逻辑,带孩子感受中华文明演进的规律:一是中国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二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三是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沿着这三个线索阅读,历史也就活了。虽然是边走边看“中国史”,但只要用心走、用心看,那么看到的绝对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历史中的自己,以及了解世界的角度、眼光。

第一财经:因为给女儿讲了十几年的故事,你完成了从诗人、译者到童书作家、历史作家的转变。当父亲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薛舟:父亲这个角色让我的生命更饱满、更丰富,更能清晰感觉到人生的责任。感触最深的是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开始我也没想过工作的转型啊,写什么书啊,但是在某个方向上投入多了,自然就开花结果了。回头想想,这是很奇妙的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所以也不急于要求孩子们交出什么成绩,每天不虚度就很好了。

第一财经:当人们说起“丧偶式育儿”,很多做父亲的会困惑,我并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忙碌于工作的父亲应该怎么调整自己?你怎么看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薛舟:这个不好说,毕竟现在社会压力大也是事实。不过我想,现在生孩子普遍都晚,做父亲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千万要负责任,多体会孩子投奔到自己膝下的缘分,将心比心地想想,自己从小是不是渴望父母的陪伴。

说起来,古代的父亲也不一定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但那不等于不管。教育上的事、人生观的引导方面,父亲尽量不要缺席,“养不教父之过”嘛。像曾国藩,长期在京城做官,但是子女的教育他是牢记在心的,通过家书提醒孩子,甚至远程布置作业。

相比母亲在生活细节上的关照,我觉得父亲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孩子的品格。至于说父爱如山,我理解的至少有三重因素,一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温度,二是给孩子以精神的高度,三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尺度。

如果父亲什么也不付出,只是一味要求,那这个山就成了压力的大山,让孩子喘不过气。如果这座山压根不存在,那么三个方面都会有负面的效果,也是很可怕的。至于方法,千家万户不同,只要意识到这点,时间、条件什么的都是细枝末节,总能想到办法。

历史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第一财经:在带着年幼孩子旅行这件事上,无论如何都会面临诸多吃喝拉撒上的繁复和困难,尤其还是两个孩子。在十年的旅途中,最长一次旅行时长多长?

薛舟:只要平平安安,像累了、饿了、困了,孩子的奶粉、尿裤什么的,也都不算什么了。我记得最长的旅途是2017年暑假,那次在外面住了48天,行程18000公里,半个月游新疆,回来又走蜀道赶到四川,然后沿着长江出川。最多的一天是从瓜州开到武威,开了8个多小时,下车的时候腿抖得厉害,浑身瘫软的感觉。不过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第二天又开到了甘谷县,500多公里。每天汗流浃背,爬上爬下,偶尔还会磕伤,孩子们都晒黑了,不过也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觉收获很多,都觉得值。

第一财经:都说成为父母是人生修行,那带着孩子旅行,对你们而言会是更深层的修行和考验吗?

薛舟:这句话很有道理。往大了说是修行,往小处说是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初为人父,很是懵懂,就是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因为父母师长的庇护,原来的世界是迁就你的。有了孩子不一样了,你要为孩子遮风挡雨,还要做好人生最早的老师。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那也是有个过程的,不会突然就成了,这个过程就是逼着你学习。

当然,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就拿讲故事来说,你要讲得孩子爱听,听完了有教益,这就是寓教于乐。要有“乐”,要有“教”,那不挖空心思能行吗?旅行也是这样,这次出门看什么,怎么告诉孩子,孩子的问题也会五花八门、变幻莫测,绞尽脑汁回答的过程也是学习。旅途中遇到苦难怎么办?碰上不平事怎么办?作为带路人,我首先不能抱怨,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免影响孩子的思维。

第一财经:你说过,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就像是播种一样,不是手把手地教导,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

薛舟:古人说得好,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本来是孩子成长,现在变成了家长求着孩子学习,太可怕了。过多的灌输会淹没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来到世上,最开始都是无知和好奇的,从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到说出花草树木的名字,这些都是学习。但是父母把握不好的话,往往摧毁了孩子的学习根性,变得逆反。

我们旅行就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不是说要把她们引导上历史或考古这条路。历史也只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我更希望她们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中华文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祖国的过去,讨论历史和我们个人的关系,现在她们看待中国和外国文化的差别,基本上能做到比较客观。姐妹俩兴趣很广泛,读书、旅行、看电影、运动什么的都喜欢,尤其喜欢汉服。

第一财经:你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薛舟: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学就踏踏实实地学。我们走遍全国,可是从没请过一天假,做什么就要有做什么的样子。放假了,当天接上孩子就出发,不报辅导班,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在宾馆里写。

走了这么多地方,只是打开视野,看看世界有多大,多么的丰富多彩,倒不是我要求或者暗示孩子非得成为什么,将来要干什么,这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想想自己小时候就知道了,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父母所能预想和安排的。我们只是在基础上用力,帮助孩子建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学习什么专业,走什么道路,反倒是细枝末节,将来由她们自己决定吧。

《边走边看的中国史》

薛舟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8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