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心脉医疗半年报披露,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5亿元,同比增长24.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41.70%。
心脉医疗成立于2012年,是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控股的子公司,同时也是其分拆上市的样本,是一家全球化的医疗器械公司;从心脏支架产品起步,主要产品为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也就是大众熟知的“血管支架”,起到能够撑开患者阻塞的血管、恢复血流畅通的作用。
另在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心脉医疗设有外周血管支架系统、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等产品;是拥有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可在胸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使用的术中支架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主动脉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比如美敦力、戈尔、库克医疗等。不过,近年来,国内企业悄然崛起,在血管支架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可以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相比于进口支架,国产支架性价比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主动脉疾病患者有条件接受微创介入治疗。
公告披露,心脉医疗已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第一款国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主要用于治疗腹部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病变;打破国外垄断。
2017年,心脉医疗推出了“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是全球首创用微创方式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有医疗器械行业观点认为,中国主动脉支架和外周动脉支架行业国产替代率较低,进口替代有望加速推进,预期中国主动脉支架和外周动脉支架行业未来5年增速保持15%-20%。
根据2019年财报显示,心脉医疗新增覆盖医院 60 余家,已覆盖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 2017 年正式上市的 Castor 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截止至报告期末已覆盖超过 300 家终端医院;合作经销商已拓展 100 余家。
心脉医疗总经理苗铮华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主动脉市场的市场空间可能更多是存量业务的进口替代,在外周介入市场的话,除了进口替代之外,其实还有更大一块增量市场需要拓展。
那么,心脉医疗的硬核技术究竟有何优势?如何在国外企业垄断形势下逆势突围?(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
招商银行研究2020年6月报告显示,外周血管支架按照适用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主动脉覆膜支架和下肢动脉支架,该领域市场尚处于快速发展期。近几年,主动脉和下肢动脉介入累计手术量已突破10万台,增速约15%。
目前,我国主动脉血管腔内介入医疗器械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也需要面对以美敦力为代表的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占据国内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较高的份额的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按照产品应用的手术量排名,我国主动脉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美敦力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近50%;心脉医疗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20%以上;先健科技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20%左右。
财报显示,心脉医疗2019年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56.38%。近两年,主动脉支架系列产品被认为是心脉医疗业绩增长的“重拳”,其在心脉医疗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润的占比均超过80%。整体来看,心脉医疗2016年-2019年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约38.6%;归母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约51.1%。那么,心脉医疗后续业绩如何延续高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医疗器械是一个高投入、强研发的行业。从新产品的推出到贡献业绩如何实现成功转化?(更多内容请点击视频)
如何投资科创板,让懂行的人讲行业的事。第一财经推出《懂行·走进科创板》系列专题,实地走进科创板企业,对话企业掌门人、专访投行精英和资深投资人,挖掘经济新动能,激活科创引擎。
本集视频,第一财经走进科创板上市公司心脉医疗,对话心脉医疗总经理苗铮华:挖掘心脉医疗实现血管支架进口替代的技术底色,了解“血管支架”领域的市场前景。
编导:俞磊 谢林孜 王双阳
统筹:张婧懿 杨恺宁
摄像:徐峥巍 姜一鹤
制片人:王磊 赵新艳
在心血管领域的治疗方面,过去临床上很多疗法都是姑息治疗,例如心衰或者严重的瓣膜疾病,很多时候患者来就医时,疾病已经发展到终末期了,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中小银行加速离场。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ERT)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主要非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戈芮宁获批上市之前,在中国,这类酶替代疗法药物仍要依赖进口。
“深化本土化将成为制胜关键”
此次司美格鲁肽中国说明书更新正处于GLP-1类减重药物竞争升级之际。在礼来公布了一系列积极的临床数据后,诺和诺德的先发优势正在遭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