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替代性机会出现了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5-15 22:33:47 听新闻

作者:彭海斌    责编:乐琰

“深化本土化将成为制胜关键”

中国医疗器械版图生变。

“高性能压电材料一直是比较敏感的技术,最早想从国外买是很难的。关税是比较好的契机,使得国内的合作伙伴转向使用国内的材料,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去尝试。”在动脉网近日举办的第九届未来医疗生态峰会上,无锡怡声微纳医疗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程培峰表示。

数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对第一财经透露,贸易摩擦对出口影响可控,而国内市场的替代性机会出现了。跨国影像设备公司如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持续多年进行中国本土化,现在可能是其深度国产化的契机。

一个机会

“美国的医疗设备公司也面临着换能器的涨价压力,所以也在国内寻找关键供应商,对我们也是好的机会,可以切入国际供应链当中。”程培峰表示。

怡声微纳是一家超声换能器、超声探头的研发、生产企业。该公司新开发的6F影像介入导管做到极小尺寸,可以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很小的腔道里面,在手术中贴近身体组织,得到高清图像,引导手术过程的精准实施。

强生、雅培等国际企业已经开发相应产品,国内企业类似的产品导入市场的空间本来已经不大。

“我们要去攻这些头部企业是很难的。现在客户会考虑到国内企业做的可能跟美国企业不相上下,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程培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鸿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有相似的感受。

新鸿电子今年刚好成立十周年,其第1000支冷阴极X射线管也正式下线。新鸿电子的产品用于医疗影像、安检等领域,既面向海外市场,也有国内客户,并可部分替代进口医疗CT球管。据金鑫分享,新鸿电子与影像设备厂商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成像技术。这种“核心部件+整机”的共研模式,加速国产影像设备的全链条创新。

每家重点医院几乎都配置的CT设备,核心部件就包括球管,它负责产生X射线。在贸易摩擦之前,中国市场上的终端设备厂商,更倾向于采购成熟的进口球管产品。据券商分析报告,2023年国产中低端球管国产化率约30%-40%,但高端球管仍被海外垄断,进口依赖度85%左右。

“现在国产球管遇到一个最大问题在于,很多的头部CT企业更倾向应用自研球管产品,而非导入其他品牌产品。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一些企业也提出反对将国产球管装入其设备。”金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大型CT设备厂商,倾向于使用自己的高值耗材。新鸿电子的案例显示出,新技术和产品要落地,下游行业的验证至关重要。金鑫说:“行业愿不愿意给你考验的机会,这个事情也挺困难的,特别是某些成熟行业。这个时候,你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想要不断完善和迭代,就是难上加难。”

贸易摩擦虽然短期影响医械行业上下游,包括新鸿电子的出口,但金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对于整个国内技术的发展来说,整体看还是有利的。不管对传统的热光源球管,还是对我们这种全新的冷阴极分布式X射线管,都是好事情。”

4月4日,中国商务部公告,启动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两家美国公司GE医疗以及CT球管龙头企业万睿视(Varex)股价双双重挫超过10%。

金鑫认为,欧美球管类产品价格上提之后,其市场份额会有所下降。空出的市场,有望被中国企业填补。“市场越大,我们产品才能迭代。迭代得越好,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越有竞争力。”

联影医疗是中国本土的头部医疗影像设备企业,它自2018年起即启动“全球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提升计划”,以强化全球本地化、分布式生产体系。

2025年4月的一场投资者交流会上,联影医疗管理层透露:“在CT领域,公司全面掌握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等技术,2-5MHu球管已实现全部自主研发及量产;8MHu以上球管研发样管已完成,正持续优化工艺提升良品率,推动量产落地。”

2023年与2024年,联影医疗的北美业务占整体营收约为6%。该公司的高层表示,“针对本轮关税政策调整,公司依托前期储备的优化库存与区域资源的统筹协调,实现了成本对冲与渠道适配,确保了美国终端市场的稳定供应。”

深度国产化

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企业近年来在中国进行了不小的投资,以推进其中国本土化进展。

“GPS(指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三家企业)国产化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为如果不进行国产化,它会被后面中国企业很快追上甚至超越。对一些国外公司来讲,这是一个被动的选项,但是它能保持市场地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程培峰认为,今天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企业能够在严峻的中国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对有利的地位,“我觉得还是跟他们的国产化有关联的。”

GE医疗在北京、无锡等地都投资了工厂,部分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同时,美国所产零部件也出口到中国市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它承受双面的压力。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GE医疗CEO彼得·安杜尼表示,过去一年该公司大幅提升了中国本地化生产能力,产品专供区域市场。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深化本土化将成为制胜关键”。

联影医疗也在推动其技术自主创新。在上述投资沟通会上,该公司高层表示:已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优质国产供应商,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百家,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从CT球管、探头等关键部件来看,医疗器械领域的“深度国产化”与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相比还有许多空间。

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深度国产化已经基本完成,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在汽车领域,这种深度国产化则正在进行。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不少跨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第一财经表示,正在将软件体系、芯片等核心能力本土化。这是因为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道路上,已经走深走远,不再只是外国技术和制造能力的吸收者,而是具有了反哺全球汽车制造的能力;而且,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中,深度本土化才更能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即便这意味着牺牲部分效率。

医疗器械、制药等领域是强监管的行业,技术变革的风险受到政策严格管控,深度国产化、国内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远不如光伏、电池等领域那么快。

中美贸易摩擦,并非起于2025年,更不会终结于2025年。它会长远地影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这是一个深度本土化的契机。

程培峰提醒,中国企业不应将关税视作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还是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在不停地创新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优势。依赖于短期的壁垒,我想肯定会犯错误的。”

创新离不开资金,医疗器械企业需要对研发做持续投入,这离不开繁荣活跃的风险资本市场。

程培峰希望医疗改革允许初创企业有一定的利润,否则大家都会丢失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他观察到,现在不少投资机构认为医疗没有赚钱的机会。如果政策只是追求控费,那么企业很容易沦为低水平低价值的重复竞争者。

金鑫认为,此时此刻,国内上下游企业得考虑“是不是能体系作战,共同合作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大家抱团,把事情做好了,一定能攻克‘卡脖子’技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