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近来成为热搜的关键词,引发各方关注。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长期愿景。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涉及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需要全民族的共识和全社会的行动。
“碳中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努力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影响?今天(29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何建坤说,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生态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主要的是用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全球目标,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实现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碳中和的目标。”何建坤说,“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有力度、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而且超出很多人预期的一个积极目标。”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摄影/韩琳
他介绍,有机构做了测算,如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么全球升温将减少0.2-0.3摄氏度。考虑到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最新承诺,以及各国已经提出的气候目标,预计到2100年时全球温度将升高2.4-2.5摄氏度。
何建坤说,中国从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30年时间,而发达国家需要60年至70年的时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发达国家实现转型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
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何建坤认为,未来有几个方向必须要加大努力:
首先是加大经济转型的强度和力度,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以数字化推进低碳化,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发展,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其次是充分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费,来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产业升级换代。同时加强能源替代,到2050年,中国必须建成一个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占比要达到70%到80%以上。
何建坤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做过匡算,要支撑这样的能源体系转型,从2020年到2050年,未来30年的时间内,需要投资100万亿元以上。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因为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至3倍。
何建坤对记者表示,未来10年,中国应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平均每年增长1亿千瓦,10年内要增加10亿千瓦以上。另外,从行业来看,有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如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我国还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除此之外,中国还应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深入探讨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的影响,剖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短板和风险隐患,提前布局针对性措施,对保障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所谓“热穹顶”是指,暖空气被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
《“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为“以竹代塑”增添了更多的应用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法案或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成本,天然气发电的竞争优势将增强,从而带动美国天然气产能增长,加剧与俄罗斯、卡塔尔等主要出口国的竞争。
本期沙龙以“全球协同与创新驱动:共建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新生态”为主题,将于7月5日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