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结构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海上风电凭借其技术成熟度高、可实现大规模开发的显著特性,正在迎来新的加速布局阶段。
从全球角度看,欧洲长期处于海上风电发展的前沿阵地。英国、德国、荷兰等国积极践行能源转型战略,持续加大对深远海风电项目的投入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部分海上风电场已实现平价上网,为商业化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亚洲地区海上风电市场发展迅猛,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纷纷出台激励政策,从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研发等多维度发力,全力抢占发展战略高地,推动区域海上风电产业快速崛起。
根据《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4》数据,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平价化的新格局。全球累计装机容量预计达到8391万千瓦,在建规模接近2500万千瓦,资源配置及场址招标规模突破8000万千瓦,关键指标均创新高,充分彰显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然而,台风、飓风、雷暴等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设备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并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22年7月2日,台风“暹芭”登陆阳江,造成粤电青洲一、青洲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风机基础桩等设备损坏。2024年9月6日,台风“摩羯”登陆海南文昌,华能文昌风电厂“以大代小”增容改造项目风电机组折断。由于项目尚未完工,风机无法通电实施抗台措施,损失惨重。因此,深入探讨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的影响,剖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短板和风险隐患,提前布局针对性措施,对保障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
在碳中和目标与能源结构深度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海上风电正成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产业扩张。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我国已将海上风电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明确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的发展方向。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产业链升级和技术自主创新,推动规模化、基地化、深远海化布局,同时,漂浮式风电技术、智能化运维系统等新技术不断突破,为深海风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和支撑。
我国海上风电资源潜力巨大,近海5~50米水深范围内可开发风能约5亿千瓦,深远海可开发量则是近海的3~4倍。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3189万千瓦,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2吉瓦。发展海上风电被视为沿海省份推进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
极端天气下海上风电的短板及隐患
然而,在极端天气下,海上风电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风险隐患。
第一,抗极端天气设计标准及核心技术水平仍需提升。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针对台风、飓风等高强度极端气象条件的适应性仍存在不足,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海上风电机组在设计风速、结构强度等方面的参数选取相对保守,未能充分覆盖极端天气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最大风载荷,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登陆区域,风机往往难以在超设计工况下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此外,我国在叶片材料强度、耐疲劳性能、抗腐蚀性能等核心部件技术上,仍与欧洲等发达地区存在差距。高端控制系统、高性能复合材料、可靠性设计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不足,使得风机在遭遇极端天气时表现出耐久性弱、控制精度低的问题,进而增加了设备故障和停运的风险,给项目运维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远海及复杂海域风电场的安全发展。
第二,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提升、风场规模持续扩大,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海上风电机组应当具备能够根据实时气象环境、海洋条件自动调整运行参数的自适应能力,例如在极端风速出现前完成叶片变桨、机舱偏航调整,从而优化机组受力状态,减少结构疲劳和瞬态冲击。但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在传感器技术、边缘计算、气象数据快速融合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还相对滞后,智能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相对不足,无法做到高效、精准的极端天气应急响应。
第三,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区域布局存在集中性风险。我国在海上风电场的选址与布局等方面的探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当前,风电选址工作往往将重点放在风能资源的评估上,而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历史分布规律、未来发生概率、路径变化趋势以及海洋地质灾害等风险因素缺乏系统性分析,导致部分风电场位于高风险区域而未做充分防护。同时,出于经济性和电网接入便利性考虑,部分沿海地区在短期内集中开发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形成高度集聚的风电集群,这种区域过度集中的布局方式,一旦遭遇台风、飓风等大范围极端天气,可能会使多个风电场同时受损,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并且对区域电网稳定性产生冲击,增加大规模停电的风险。
第四,生态环境协调性不足,增加潜在风险。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应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度协同,但目前在选址及运维过程中,生态因素往往被忽视或弱化。部分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海洋生物重要栖息地、迁徙通道或繁殖区域附近,风机的运行噪声、电磁场影响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体浑浊、泥沙沉积等,均可能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带来不良影响,破坏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生态系统变化甚至会反向影响海洋局部气象环境和水动力条件,进而使风电场在未来面对极端天气时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此外,部分项目在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上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海洋生态修复手段,增加了潜在环境风险和运维成本,削弱了风电场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系统韧性。
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对于极端天气对海上风电的影响,我们可以提前布局针对性措施,保障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抗极端天气设计标准,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组织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开展沿海极端气象条件的深入调研,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经验和标准,修订并完善海上风电机组的抗极端天气设计标准,涵盖结构强度、抗风能力、防雷措施等,确保机组具备更强的耐受能力。同时,现有的设计标准应根据不同海域、不同气象条件的特殊性进行调整,做到因地制宜,增强风电机组的适应性。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技术验证平台和示范应用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应建立起系统的技术验证体系,通过多场景、多环境的试验和实地应用,提升风电机组的整体可靠性与安全性。这不仅能推动核心技术的成熟与转化,还能加速产业化进程,保障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是,推进设备智能化升级,强化自适应能力。加快海上风电设备智能化改造,引入先进的传感器、卫星通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极端天气下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与此同时,建立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这些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还能基于实时气象数据进行自主调整。例如,风电机组在面对极端风速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偏航角度、变桨角度等控制策略,减轻极端天气对机组造成的压力,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加强对智能控制技术的持续研发,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三是,健全风险评估体系,优化区域布局与应急管理。海上风电的选址和布局直接关系到其在极端天气下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需要完善海上风电场选址和布局的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将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强度、路径以及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纳入科学评估。
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风电场合理分散布局,避免区域集中度过高,提升电网整体稳定性。同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强化跨部门、跨企业的协同联动,形成极端天气下的快速响应和联合处置能力。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系统韧性。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不仅要关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风电场的选址、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强化对海洋生物栖息地、迁徙通道以及水下环境的影响评估,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度扰动。
同时,风电场的建设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风电场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隔音、减震技术,降低施工噪音。此外,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也是提升系统韧性的重要举措。风电场可以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恢复海草床等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因生态失衡而可能带来的风险。
(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十四五”以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所谓“热穹顶”是指,暖空气被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
业内人士认为,法案或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成本,天然气发电的竞争优势将增强,从而带动美国天然气产能增长,加剧与俄罗斯、卡塔尔等主要出口国的竞争。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下一个五年,它既是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化的开局,也承载了人们对于新能源超越火电装机规模后持续飞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