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要素齐备、金融机构加速集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稳步推进。
10月23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最新一期(第十四期)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为5653点,同比增长9.5%。
根据报告,2019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延续增长态势,指数较上年增长490点,涨幅为9.5%。从2006年至2019年,该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3%,反映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劲韧性和潜能。
从一级指标看,金融市场涨幅领先,较上年增长21.3%;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紧随其后,分别增长9.5%和9.3%;金融人才、金融生态和金融国际化景气度稳步提高,增幅依次为4.0%、3.0%和2.0%。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联合编制,已连续发布十四期,被业内视为反映上海金融业发展情况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指数客观指标体系由6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和223项三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六个维度,全面反映上海金融业发展状况。
另外,针对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创新等部分难以量化的领域,指数采取了主观调研问卷的评价方式。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从业者认为2019年上海金融业整体景气度发展状况较前一年有所改善,其中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有较大进步。
同时,指数报告使用灯号图的呈现形式,展示了各项指标当年增速相对于历史平均增速的情况。从灯号评价结果看,2019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整体呈“绿灯”信号,金融市场和金融国际化增速较为突出,两项指标均高于过去五年历史平均增速。
报告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2019年取得了重要突破,综合金融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在数据上也有直观显示。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19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IPO募资额、股票市场再融资额、债券市场发行额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目前,上海已逐步形成了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黄金等金融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30%以上。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标志性外资控股金融机构加快落户,中日ETF、沪伦通西向业务顺利开通,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
此外,科创板并注册制试点一年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也逐步显现,迈出了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的最新一步。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等“六个中心”的建设,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类金融科技公司加速布局,法治环境不断优化,金融风险有效防控,这些都为金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国际对标方面,2019年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景气发展度排名依次为上海、香港、孟买、纽约、首尔、新加坡和伦敦。其中,上海金融景气发展程度遥遥领先;新加坡和伦敦成长较快,增速超过10%;香港小幅增长1.86%,持续四年位居第二;其余三地出现小幅下滑。
上海与香港并非竞争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上海更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强后盾与重要补充。
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创新转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
离岸金融活动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能在多个层面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提升其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背景下,陆家嘴需进一步提能升级,提升金融创新开放度、增强金融资源配置力、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样板间,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