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之下,数字经济成为保持全球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
“在数字化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没有哪一种业态能够像数字经济一样如此有效地打通和链接所有要素。”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如是说道。
11月3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发布了《中国数字化之路》报告(下称《报告》)。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技术团队预测,2020-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80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日德英三国GDP之和,占GDP比重达到55%。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将有望突破百万亿元。
数字循环就是通过数字经济平台,系统集成国际与国内市场,以数字链路畅通供给与消费,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通产品创新与市场的数字通道,有机链接政府端与社会端,聚集发展的动力,构建新渠道,链接企业、个人和政府形成新闭环,形成“亚马逊雨林式”的“超级数字生态”。
《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将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平台型就业”、“生态圈就业”不断发展,“斜杠青年”新势力不断壮大。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3.79亿。
所谓平台型就业,是基于共享经济模式和大数据平台进行运作的一种就业形态。传统就业,是一个企业跟一个劳动者签署一个合同,单个企业面对市场。而平台型就业,是很多人与一个平台建立业务联系,通过平台面对市场,增加了就业灵活性、自主性。
“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渗透率将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在优化重塑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将与传统产业发生更奇妙的‘化学反应’。”《报告》称。
与此同时,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无论是制造业、实体经济领域,还是数字经济、新经济领域,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报告》称,这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梗阻,都有赖于数字力量去消除,凝聚数字发展新动能,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扩张和高质量发展。
国内成品油开启新一轮调价窗口;7月5日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开园;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7月2日至7月5日在北京举办。
依托龙头企业生态辐射效应、政策创新引领作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等,推动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规模显著增长、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完善,力争三年内形成万亿级数据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数据产业集聚区。
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强大国内市场的必然要求。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结合对外投资业务发展管理需要,修订《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中国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也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构建 “制度创新、数字赋能 、 风险防控” 的三位一体治理架构。
广交会作为联通全球贸易的战略通道,正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大舞台,吸引全球广大优质参展商和众多专业采购商,携手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优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