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两类公司有望尽快被纳入港股通

2020-11-24 16:04:02

作者:庞溟    责编:张健

首家在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9988.HK)已满足被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的客观条件;其他在港第二上市和生物科技板块的优质公司,纳入港股通的时间要求可能会进一步缩短、相关标准可能会进一步调整;在港第二上市和生物科技优质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个股和香港市场交易量和活跃水平。

据报道,在即将于11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公布的若干惠港措施中,其中一项是扩大“互联互通” 涵盖范围:实施六年的沪深港通机制,将扩大涵盖范围,内地投资者南下资金,将可买卖本港上市的生物科技股及第二上市股份,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亦有措施融入大湾区发展,提供金融便利、提高融通效率。

首家在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9988.HK)已满足被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的客观条件;其他在港第二上市和生物科技板块的优质公司,纳入港股通的时间要求可能会进一步缩短、相关标准可能会进一步调整;在港第二上市和生物科技优质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个股和香港市场交易量和活跃水平。

目前看来,阿里巴巴已满足被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的客观条件,这是因为:

(1)在2019年11月26日正式重返港股的阿里巴巴,已满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具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在联交所上市满6个月及其后20个港股交易日”这一首次纳入港股通股票的重要附加条件;

(2)阿里巴巴已满足日均市值、港股总成交额等其他纳入港股通的重要条件;

(3)将阿里巴巴等在港第二上市公司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有利于支持香港市场进一步拥抱新经济成分、欢迎优秀中概股在港上市的进取举措;

(4)在内地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的支持下,在利好新经济成分的内地资本市场改革热潮中,上交所科创板自身已经即将迎来首只二次上市的红筹股。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6月22日在回应中概股二次上市时表示,A股市场还有一些制度建设要跟进,中概股选择上哪上市,中国证监会都乐见其成。监管层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是与我们此前预计的方向一致的。

另一方面,即将在年底离任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日前也在网志指出,港交所未来需要处理的三件重要事情中,就包括争取沪深港通扩大投资范围,把第二上市股份及生物科技股涵盖在内。

此外,恒生指数公司已经在11月13日向指数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优化恒生指数的初步建议,并计划于年内咨询市场⼈士。有关咨询结果预期于2021年2月公布。恒指公司在8月14日指数季度检讨时宣布,“鉴于创新及新经济⾏业在香港市场急速发展”,将提出优化恒生指数的建议方案,涉及如何组合及挑选成份股、成份股数目、权重、⾏业及地域分布等议题,以“确保恒生指数会继续成为香港股票市场具代表性及重要的指标”。

我们预计,恒生指数将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投资回报价值。在11月季检后,恒生指数中金融板块的权重仍高达42%,相比之下,彭博数据显示,欧美、日本和中国内地主要股票指数中金融板块权重平均仅为15%左右;恒生指数目前成份股中资讯科技行业比重已由以前的腾讯一家比重10%上升为目前的25%左右。我们预计,在恒指修订后,可选消费和信息科技板块的权重有望继续逐步上升。

我们估计,如果现行的规则和细则得以修订,其他在港第二上市优质公司纳入港股通的时间要求有可能会进一步缩短,或有可能将以是否被快速纳入恒生综合指数等指数产品作为判断标准。网易(9999.HK)和京东(9618.HK)已符合被快速纳入恒生综合指数的标准。考虑到其增长潜力与行业前景,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对内地投资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我们认为,在港第二上市和生物科技优质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和主要指数产品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个股和香港市场交易量、活跃水平与估值水平,并能形成良性循环。

自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北向资金始终都处于领先地位,金额遥遥领先于南向资金,而这一现象在今年已发生了逆转。从南向资金规模来看,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其净流入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已翻番,并创下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历年之最。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消费、医药、科技、通讯等行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较受投资者青睐。基金三季报显示,多只公募基金在今年三季度加大了对港股新经济龙头的配置。

我们的研究显示,至10月底,港股通投资者交易量已进一步提升至香港市场总交易量的20.6%。受益于港股通的发展以及中资在香港市场重要性的提升,2018年,香港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金额中的11.7%来自中国内地投资者,相比2016年大幅提高了3个百分点之多,中国内地投资者已成为香港股票现货市场除本地投资者外最重要的交投力量。

近来,香港、上海、深圳三地交易所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多层次、多地的选择。我们预计,将有更多的中国拟上市企业选择在内地或香港上市。这更多地反映了企业长期的、战略性、商业化的考量,以及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估值水平和交易量。

对有可能寻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相比A股市场,预计其出于境外融资需要、行业受监管情况、VIE结构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虑,现阶段优先考虑的上市地仍将是港股。

2018年修订的港交所上市新规、恒生指数的不断优化调整、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等一系列组合拳的助力,让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有望在港上市,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兴趣以及港股中科技类核心优质资产的估值水平,也进一步形成更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的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具有增长性和优质基本面的公司在香港上市,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有望获得更高估值水平,香港市场整体也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流动性、交易量和代表性。按照我们的估算,在过去的两年半中,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已经由23%上升到35%。我们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3年间继续稳步上升到40%甚至更高。

目前,主要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纵向来看均已不便宜。MSCI中国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分别为18.0倍与16.9倍,分别高于其5年平均值2.8个标准差与2.6个标准差;恒生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为13.5倍,高于其5年平均值2.0个标准差。不过横向来看,目前港股市场以市盈率和市净率衡量的估值水平相比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和新兴市场,仍处于较低水平。动态来看,越来越多代表中国经济新方向的互联网、科技、医药龙头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考虑到其盈利增长潜力和低息环境对估值的支持,我们认为成长股和新经济板块有望继续跑赢。“十四五”规划是2021年最主要的的主题投资机会之一,叠加疫情后的经济反弹、盈利的修复和市场情绪的企稳,科技与消费的中长期投资主线也有望得到支持和强化。可以说,港股市场中长期依然具备较高的投资吸引力和配置价值。

不过,港交所在10月底决定对法团实体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上市公司给予市场更多的讨论与咨询时间,同时拟议中的缩短新股上市招股结算周期的若干改革措施也将不早于2022年第二季才实施。可以说,香港资本市场相关改革步伐略慢于预期,这一趋势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应引起投资者注意。

 

(作者为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陈老师:

13761712038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