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畅通双循环:根本要靠改革创新

第一财经 2020-12-04 19:16:18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石尚惠

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双循环,无疑是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最热的关键词。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了“双循环”,即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新提法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密集讨论。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企业家进行座谈时,对“双循环”做了进一步阐释,明确三层意思: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我们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方向没有变。

二是以国内循环为主,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我们坚定不移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发展路径没有变。

三是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这一系列论断和部署的表述从“逐步形成”到“加快构建”,使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11月4日晚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阻遏的短期之策、被动之举,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确立的战略方向,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当前中国经济具备了加快扩大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条件。从需求端看,我国已发展成为超大规模市场,2019年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达5.97万亿美元,已接近美国6.2万亿美元的水平,进口已连续十年位列世界第二。

从供给端看,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一大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不乏新经济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升至2.2%,研发投入总额列世界第二位,申请专利数量世界第一,加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及近几年来国家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蓬勃兴起。

在发展空间和潜力方面,我国大规模的传统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过程中,数字化改造空间巨大。若能打通内部发展的梗阻环节,加快补上发展短板,畅通升级国内大循环,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走出低谷都意义重大。

在全球化逆潮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 “闭关锁国”,不是对外脱钩,恰恰相反,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选择。

近年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需要转变开放方式,更好地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一方面,基于内循环的畅通,未来将更具长期增长动力,直接推动中国各层次国际化水平,尤其为金融对外开放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人民币资产也将具有高收益率、高独立性特征,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提高,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以本币主导的资本账户开放。

另一方面,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降低对外依赖,具有更强的经济韧性应对外部冲击,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稳定“锚”,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国民经济循环还有梗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没有完全打通。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要依靠改革创新。

首先,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和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潜在需求倒逼供给侧提升质量,完善供应链,而供给侧水平的全面提升,则可以创造更多中高收入就业岗位,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既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也是摆脱西方国家“卡脖子”、提高国际竞争主动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全面创新制度和体制机制,以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效率。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降低要素使用和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这就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疏通供给和需求、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形成生产主体与国内市场良性互动,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效率。

在时代发展的大变革背景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对中国企业而言,未来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以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是融入双循环的关键 所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