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又是一个丰收年!丨头脑风暴

第一财经 2020-12-28 11:24:11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葛伊

又是一个丰收年!丨头脑风暴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在春耕备耕时,越过了新冠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跨过了洪涝关;东北秋收之前,又抢过了台风关。

经过重重考验,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根据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同时,全国各地冬早蔬菜瓜果也在严冬里也迎来了又一季的大丰收。粮食的丰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倡导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铺张浪费。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具体应对政策,限制胡吃海喝。央视重拳出击,狠批各种“假吃播”和“大胃王”,提倡健康饮食。2020年12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的议案。

那么,在这样一个疫情与灾害叠加的特殊之年,我国粮食为什么能丰收?丰收年强调节约粮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精彩语录

蔡友铭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今年我们国家又是连续六年粮食的产量达到1.3万亿斤,比去年实际上增了100多亿斤。今年实际上是未雨绸缪,从年初的时候,就疫情防控跟抓农业生产,是两手抓,两手硬,所以今年特别是南方早稻播种面积比历年都增加了很多,抢了一个主动仗,下了一个先手棋,保持了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要种足、种够,同时加强了生长周期的管理,在粮食保证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稳定了经济的基本面,也应对我们疫情防控带来的国际粮食的紧张趋势。

胡小松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一个14亿人的大国,这个国际环境风调雨顺的时候,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在不风调雨顺的时候,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线,是一个国之必须保证的安全线。必须按习主席说的,饭碗掌在自己手里。所以刚才我说了一个藏粮于技,还有一句话,藏粮于地,所以动不得。

陈林根

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所以我现在说什么呢?我们不管是做哪个行业,或者是农产品,或者是什么产业,一定要科技化的转型升级,因为你只有工厂化了,不受大自然,不受那个季节的影响,才能保证我们的产量,保证我们的质量。

陈建华

佳沃集团董事总经理

九橙餐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现代农业企业它要做一个全产业链的,要做一个短链的管理。那就是你在生产端,像水果我们讲要有一个比较好的采后管理,就是从生产完之后,采摘下来就要做分选,那个头一样的水果放在一起,那它就在流通环节减少了被感染,或者被感染损坏的问题。

陈贤

上海岱柏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一产就是农业的种植生产,二产就是加工品的一个,比如说黄桃罐头,包括我们现在在开发的黄桃冻干,这是二产的这个产品。三产就是带动这个市民的一些周末的生活,来采摘,就是说一二三产的融合,就是说大家把这个,丰富我们市民的餐桌也好,丰富我们市民的生活也好,就是说全面的降低所有的这个农业生产的损耗。

张春蔚

财经评论员

我觉得中国农业在过去的这几十年的发展当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摆脱了靠天吃饭,它的这个二次伤害其实是已经大量的一个减损的。为什么会有一个价格的上涨?第一的话就是,我觉得就是中国农业的话呢,它实际上是有产需缺口。

陈浩然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认为只要是非目的地使用都叫浪费,现在你比方说为了提高质量,或者为了卖相好一点,那然后你把这个东西扔掉了。第二,结构上的浪费,我们讲红酒。你看,它不用粮食的,它用的是葡萄。中国几乎所有的酒精产品都是用粮食的,每年白酒两千万吨以上。大家想想,这个粮食实际上是被用在了一个这么样的一个路径中间,所以是结构上的浪费。

本期节目精彩看点:

在这样一个疫情与灾害叠加的特殊年份,我国粮食为什么能取得丰收?

我国粮食年年大丰收,为何还要进口粮食?随着粮食逐年增产增收,为何仍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目前我国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有多严重?又有哪些结构性浪费需要调整?

节约粮食减少损耗,企业和个人究竟该如何做?

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我们如何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2月27日晚22:00第一财经频道播出的《头脑风暴——丰年为何话节俭?》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