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冠疫情、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综合反应、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转型等时代背景之下,公募基金行业出现了“高光时刻”的年景:全年新发基金超过3万亿份——全年新成立百亿级爆款基金数量超过40支;公募基金份额净增长约3万亿份;公募基金规模由年初的14.66万亿元增长到年末的18.59万亿元——创造了行业历史记录。新基金的爆发反映的是在资本市场行情向好的大环境下全社会大类资产配置风向的转变,从公募基金内部格局来看,股票类基金整体收益突出——丈母娘以基金收益率择婿、“基金中茅台”等新闻话题生动反映了这一年度特征;银行理财替代效应之下,“固收+”基金实现较高的收益风险比,带动了投资者的热情;受限于债市内外部情势,纯债基金则在2020年表现平平。
展望2021年,中国股市“牛不过三(年)”的魔咒恐将为公募基金行业投射理性的风险警示,但除了股票类基金之外,公募基金产品类型日渐丰富、主动与被动管理资产配置的工具属性日益突出。对中国居民家庭而言,经历了个人理财市场20年的风雨,理性投资并践行长期投资和分散投资为核心的资产配置观念正在深入人心。构建科学的资产配置组合是家庭财富管理的大智慧:基于家庭生命周期构建“长期投资+分散投资+保险保障”三大支柱。这一理念也是笔者在新年给予广大基民们投资公募基金、继续幸福生活的建议。
股票类基金:基民跑赢股民
为了便于普通“基民”理解,我们将普通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和平衡混合基金纳入对股票类基金的分析中:2020年股票投资占比较高(通常至少在60%以上)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可观,基金指数所体现的平均回报均超过50%,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和80%的个股,股票投资比例更加灵活的平衡混合型基金年平均回报也接近20%,跑赢上证综指和67%的个股。
图1:2020年股票类基金整体收益VS指数情况
2020年度业绩排名前十的股票类基金收益均超过130%,但从中长期选择来看,仅有一半成立年限超过5年。2020年业绩靓丽的基金经理大多重仓了新能源、半导体、化工等年度表现突出的板块个股,排名前十者能否在未来符合“丈母娘择婿”标准、中长期业绩的持续性仍有待检验。但从更广泛和长期数据来看,长期投资股票类基金具有可观甚至壮观的“获得感”。笔者梳理近2011——2020十年业绩排名前十的“牛基”,2020年业绩绝大多数超过50%、最高达到93%:充分证实了其“穿越牛熊”的能力,可谓追求长期回报的首选。
2019、2020连续两年在权益市场牛市的环境下,股票类基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从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相关性趋势来看,2021年权益市场仍具有较好的投资风险与收益性价比,但随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结构性行情概率大于整体牛市。一方面,在连续两年高业绩回报之后,基民应适当调整并保持合理预期;另一方面,在结构性市场行情下,基金经理相较个人投资者将发挥更明显的专业优势,基民跑赢股民仍然是新年的大概率事件。
“固收+”基金
图2:2020年“固收+”、纯债基金整体收益VS指数情况
“固收+”包括偏债混合和混债二级基金,其特点是在大部分资产投资债券的基础上,部分投资股票以提升整体收益。2020年受益于股票市场牛市,偏债混合基金(13.2%)和混债二级基金(9.1%)均明显跑赢中债指数(3.0%)。其中业绩领先的基金基本都有着较高的股票投资比重,也有个别基金高收益源自重仓可转债。“固收+”的特征是在大部分投资债券类资产实现中低波动的情况下,在牛市中带来一定增厚收益,在熊市年份体现抗跌的效果。回顾历史,2018年上证综指和股票基金平均回报均为-25%,但当年两类“固收+”基金的年平均回报则为0.2%和-0.3%;2016年上证综指下跌12%,股票基金平均回报-9%,两类“固收+”基金分别回报为0.2%和-2.2%。
纯债基金
纯债包括混债一级、中长期纯债和短期纯债基金。受2020年利率债市场下半年调整、债市“暴雷”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收益平平,三类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分别为4.4%、2.8%、2.4%。单支基金看,持有券种大致决定了基金的收益区间,当年回报超过5%的纯债基金持有可转债和信用债的合计比重大多超过60%,持有金融债和国债合计超过50%的基金收益区间大多处于2%-5%。
图3:回报超过6%的纯债基金基本都持有可转债和信用债
图4:持有金融债和国债合计超50%的基金收益区间多为2%-5%
“固收+”基金和纯债基金虽然收益不及股票类基金可观,但也有着更温和的波动和回撤,未来可持续作为投资者中长期稳健收益配置的选择。
在股基和债基两大阵营之外,当前国内公募基金市场还有QDII基金、商品基金和股票量化等几类基金可供选择。受限于行业历史和现状,这几类基金属于市场“小众”——产品规模较低,可选产品数量也较少。商品基金中以黄金ETF占绝大多数,大宗商品市场的复杂度和专业性较强,建议投资者以长期避险的投资为主;股票量化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的市场中性策略居多,2020年回报中位数8.6%、平均数8.5%,投资者可作为稳定收益来源择优配置;QDII基金中主要投资美股和港股市场中科技股的产品均实现了不俗的业绩,有5支基金年回报超过100%,近三成基金回报超过20%。
2021年公募基金配置策略
2020年可谓中国居民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转折之年:资管新规叠加新冠疫情下居民保险意识的上升,中国家庭房产配置见顶、“砖头”与“钞票”此消彼长的进程开启,经历了系列爆雷、爆仓、违约、跑路背后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走出“刚兑”,《民法典》开启了中国代际交替需求井喷下的财富传承时代大潮。展望2021年,我们仍然建议坚持践行长期投资和分散投资为核心的家庭资产配置,对公募基金投资也应遵循长期投资和分散投资法则。从中国大类资产市场历史数据和当下格局来看,公募基金及对其科学的组合对高净值家庭也具有重要的配置意义。
2021年基民的分散投资
合理的分散通过将多种不相关或弱相关的策略和资产结合,降低波动、增加长期收益,使投资者在应对高波动市场和单一资产极端行情之时更加从容。2021年公募基金分散投资的建议:
一是通过优质股票类基金增厚收益、把握结构性行情。重点关注长期业绩稳定、经历过牛熊检验的基金经理,具体选择以股票仓位调整灵活度较高的偏股混合、平衡混合、灵活配置基金为主——能够在震荡行情中保证适当的降仓空间,适度降低波动。二是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固收+”或纯债基金进行部分资产保值的“打底”;三是选择投资港股等海外市场的长期优质QDII基金,作为权益市场国际化配置的有效选择。
2021年基民的长期投资
任何一种市场的趋势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进行盈利兑现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时间。中国及海外成熟市场都已经充分验证:绝大多个人投资者很难赚到行情波动的钱。上证综指在2021开年之后站上3600点,近3年来上一次最接近该点位的是2018年1月26日。笔者以该日为起点,选择5支近10年年化收益超过20%的基金,对比持有其6个月、1年、2年和3年的收益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5:样本基金自2018年1月29日起不同持有期内收益对比(%)
数据显示,对大多数基金投资者而言,在基于认真、理性的评估选定优质基金和基金经理之后,建议以1-3年以上的周期规划投资。当然,长期投资不等于被动持有,在考虑家庭或机构资金的支出安排之后,Buy & Hold并不一定永远正确。综合中国公募基金行业20年历史,笔者认为在市场处于明显过热的高点位、核心基金经理变更、基金策略发生明显转变——这3类信号的情况下,转换基金是需要考虑的。金融的规律和周期永远变幻,但市场总会验证并昭示: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财富管理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也是每个人最后一份工作,人们需要自我学习、交托信任于专业人士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靠自己或信任专业人士去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更优投资、规避未来风险。
(作者为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文共同作者为北京财富资产配置部总监张馨元)
【一财号】是什么?——实践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致力打造一个财经领域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
第一财经一财号获作者授权首发
版权及入驻合作请联系张老师13818218481或邮件1000V@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