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丨高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第一财经 2021-01-27 10:39:58 听新闻

作者:李攻    责编:任绍敏

没有科研人员的投入就谈不上未来。拿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来说,中国的研究人员人数大概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欧洲的五分之一。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两个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在座谈会上,李克强特别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要更加重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打牢学生基础理论根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要着眼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瞄向国际前沿趋势加强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夯实创新基础。

如何加强基础学科研究?首先要看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基础科学研究虽然不能直接加以应用,但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理。没有基础科学,就不会拥有前沿的应用科学;同时,基础科学还能提供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虽然历经数十年努力实现了腾飞,但在产业升级等方面还是受限于美国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遇到了瓶颈,于是便将财政预算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不计回报,并提出50年内拿到30个诺贝尔奖。此后日本诺贝尔奖成果层出不穷,当初的目标初步实现,而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科研成果也成为了日本的“硬核”竞争力。

其次要看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存在的短板。

“十三五”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努力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也给予了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数据显示,5年来,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十四位。

即使如此,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教科书中很少有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就是一个侧面证明。单就高能物理领域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总体上处于“并跑”甚至“跟跑”的水平,很少出现“领跑”。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参加了25日的座谈会。他曾经表示,科技应该走原始创新之路,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而不是光靠引进、消化别人的技术。他认为,原创不是突然的灵感,要有较好的基础和积累,是厚积薄发,而且要有比较明确的国家需求牵引,这样才能引领国家社会发展。

听取了罗俊校长及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发言之后,李克强总理又特别强调了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要看到,现存的短板可能更加存在于未来,没有科研人员的投入就谈不上未来。还是拿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来说,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大概只是美国的1/10、欧洲的1/5,不及日本的1/2。

第三是要看到解决短板的途径和办法。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一项精密、复杂并且系统的工程项目,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还需要有财政的投入、商业的资本助力以及大众对科学精神的尊重与保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个指导原则将会写进“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规划”,也会提出许多具体的措施,这就是对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在内的科技创新进行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完善。

有了顶层设计,还要有对基础领域科研人员的投入。不能光要求科研人员有耐心、有恒心。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人,都需要生活。基础领域科研人员可以忍耐“寂寞”,但没必要忍耐贫困。像过去陈景润那样在锅炉房里搞科研,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需要各方面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员的关爱和投入,体体面面地生活着,才会产生世人瞩目的成果。

投入来自哪里?政府财政资金固然很重要,社会资本更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公开资料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投入占整个基础研究的比例不到50%,来自企业、社会力量、慈善基金、社会捐赠等的投入占比超一半。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