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为了更好防控疫情,国家倡导就地过年,减少非必要性的人口流动,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就地过年,不但是疫情防控中面临的新情况,也是人们过去很少遇到的新情况。这不仅会减少春运客流,同时也会对劳动力输入地区,特别是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带来消费结构、物资供应、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改变。为了妥善应对这种新情况,需要企业、商家和当地政府部门一起联手,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基本宗旨是提倡人民群众就地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政府部门来讲,就是要为就地过年人员提供便利的、人性化的,同时又是暖心的保障服务。从日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什么叫暖心。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说,发改委在生活物资和能源供应方面,指导大中城市切实组织好蔬菜,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老百姓想吃的速生叶菜、芽苗菜等蔬菜的生产和供应。
保证速生叶菜、芽苗菜供应,这是充分考虑了一些地方年夜饭喜欢吃火锅,一家人围拢在火锅旁,红红火火,暖意融融。在这个过程中,“涮菜”是不可少的。这种从细处着手,为居民的实际生活考虑的举措,很贴心,很暖心。
另外,很多地方政府也送出包括现金补贴在内的“大礼包”。比如,浙江义乌就出台政策,大型及以上餐饮单位正常经营的,可向主管部门申领补助10万元,正常营业的理发店、汽修店、洗车店、快递网点等单位可申领每门店2000元经营补助。初步测算补助资金约3000万元。还有,深圳龙华提供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补贴,苏州、宁波等地还出台积分落户、子女上学加分政策。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地方政府“留人”的诚意。
留住人是一个方面,让留住的人过好节就不单是补贴可以解决的问题。近乡情更怯,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人们希望借此机会辞旧迎新,自然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低风险地区在合理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就地过年的人群留足充分的活动空间,感受春节的年味。
上海市就推出了“外滩游”,在2月11日至17日期间,“外滩游”的导游不仅会介绍上海开埠、上海解放,还将介绍浦东开发开放30年成就。在观光巴士上,游客们还会收到赠送的上海年味伴手礼。
上面说的是政府的努力,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的努力,要切实保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单就农民工这个群体来说,就需要用人单位落实好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问题。回乡过年是他们很难抑制的心愿,他们在情感上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牺牲”,不能再让他们在经济上受到损失。为此,就要加强农民工的居住安全保障,保障困难农民工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就地过年的农民工做好工资休假等权益保障。在春节期间安排职工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等。
另外,用人单位还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年夜饭上,北方人有水饺,四川人有火锅,这些细节都会体现出用人单位的温情,也都会体现出春节要过得快乐、过得安心、过得精彩的要求。
每个就地过年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年迈的父母,也有年幼的孩童,过年,其实就是探望父母、亲近子女的机会。既然倡导就地过年,就要对他们心挂的人给予充分的照顾。上述《通知》中说,这包括因就地过年无法探望的老年人、儿童等,要加强摸底排查、走访探视,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关爱,做到妥善照顾、服务到位。
总之,就地过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诸多考验,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安全和人性化,安全是指防疫方面的要求,人性化是温暖方面的要求,二者不可偏废。要实现这一点,让就地过年过得圆满祥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把措施落在实处和细处。
当前出口转内销所面临的最具现实性的问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统一大市场等市场体系既是“管”出来的,更是“放”出来的。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在不断加力,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改革政策事项和成效要让广大群众可感可及,要让广大市场主体可感可及,要在国际范围内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