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先锋领航回应一财:暂缓申请在中国设立公募基金,专注投顾

第一财经 2021-03-16 21:48:55 听新闻

作者:周艾琳    责编:林洁琛

Vanguard的公募基金申请计划暂被搁置。

3月16日,有境外媒体报道称,美国公募基金巨头Vanguard(先锋领航)已暂停在中国申请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计划,并裁员上海办事处一半的人员。

16日下午,Vanguard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Vanguard计划将其中国的资源集中于发展与蚂蚁集团合资推出的“帮你投”投顾服务。Vanguard将暂缓其在中国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鉴于公募基金市场规模庞大,而直销基金的市场较小,Vanguard相信其现阶段通过合资投顾服务,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价值。Vanguard将践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持续关注和评估市场机遇和相关条件,以探索服务中国投资者的有效路径。”

过去两年入华的各大外资资管巨头,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本地化挑战。多数外资资管巨头从2017年开始陆续从外资私募做起,即申请外商独资企业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资质,并发行私募产品,积累业绩曲线,熟悉渠道,之后开始申请公募基金牌照。2020年4月,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外资在华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最高可达100%。截至目前,贝莱德在沪成立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路博迈、富达国际、联博、范达、施罗德正在积极申请公募牌照并计划落地上海。不过,Vanguard集团的目标始终是成立公募基金,因此先设立“外资私募”也并不在他们的计划选项中,因此过去几年,Vanguard没有发行过私募产品。

事实上,2020年时,Vanguard对记者表示开始筹备公募基金,并为此进行了关键的人事任命。2020年9月22日,Vanguard任命罗登攀担任筹建中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并称将于当年10月入职。罗登攀自2014年至2019年一直担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还曾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监事会成员、共同基金委员会委员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纪律委员会委员。如今,公募基金申请计划暂被搁置。

第一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Vanguard整体的中国战略已发生变化。Vanguard此前已经选择了另一条道路——2019年12月14日,Vanguard和蚂蚁金服宣布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先锋领航投顾(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

2020年3月,先锋领航投顾的基金投顾业务在支付宝上线。当时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在进入Vanguard投顾财富号后,点击“帮你投”,如果你是支付宝的常客,你会发现,原来购买金融产品需要填写的风险测评,系统会根据你日常的消费、理财习惯直接进行并得出结果。系统会根据风险测评结果为你制定一份投资策略,投资目标是多少、如何配置资产、投资收益如何等都会显现出来。下一步,投资者就可以开始投资,起投金额800元。服务费按每日总资产约0.0014%收取,即年化为总资产的0.5%。

“帮你投”采用的投资模型是Vanguard独家开发的全球资本市场模型(VCMM),该模型对全球主要市场(包含中国)中各类资产收益和经济数据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并据以对投资组合未来可能的收益情况进行10000次模拟,分析概率分布。

但是,智能投顾为不同投资者制定的投资方案并不对外披露,“只有在买入组合之后,投资者才能通过开户报告和每季度的季报看到具体的持仓信息。”接近Vanguard的人士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记者统计后发现,“帮你投”上线后的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

早在去年7月,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帮你投”已经吸引了20万投资者。但是,中国智能投顾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投顾费用不断下降,一些机构在业务推广阶段,服务费普遍在年化0.3%左右,如果购买相关投顾机构的基金,时常还会免去基金的申购费用。“帮你投”能否打开中国市场仍待观察。

整体来看,目前Vanguard的主战场仍在美国本土,亚洲业务的开展并不激进,美国同行贝莱德的业务却不断扩张。过去几年,ETF大爆发,贝莱德和Vanguard集团共占ETF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两大美国资管巨头由于搭乘了ETF的东风,资产规模不断攀升。ETF资金的流入促使Vanguard集团管理的资产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美元大关,仅次于全球第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不过,除了ETF业务外,Vanguard的部分其他资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据媒体测算,全球投资者净流入Vanguard的资金从2019年的2640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1860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公司不再管理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并退出中国香港市场运营,停止日本市场的扩张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