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18日召开第56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称,中国未来经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碳达峰碳中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的期望、新的科技革命等一系列挑战。
他说,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在今年两会讨论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以及过往的一系列中央印发的文件可以看得出来,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对于外界一些对中国未来发展潜力“不看好”的言论,林毅夫认为“不太同意”。他解释称,过去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了跟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要判断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不是看现在的水平,而是要看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差距有多大。
至于人口老龄化,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发生这一现象,也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即使人口不增长,中国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快。而且,中国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增长劳动力供给,以及提高劳动力质量来抵消这一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毅夫认为,到2035年之前,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每年应该还能保持8%。考虑到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增长,以及应对中美关系,靠创新去解决国外“卡脖子”技术,那么实现5%-6%的年度增长,还是有可能的。
“十五五”时期,医保既要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又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四五”时期税务部门征收税收收入(未扣除出口退税)将超过85万亿元,比“十三五”期间税收总额还多13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依然是关键。
面向“十五五”,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