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国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7-21 19:43:25

作者:金叶子    责编:姚君青

面向“十五五”,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正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能力和激发潜在增长率的关键助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有哪些进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得如何?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我国“十四五”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73%的平均水平。面向“十五五”,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在130多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居第11,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WIPO总干事邓鸿森(Daren Tang)此前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过去这些年,中国构建了知识产权和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的最大贡献者。同时,在WIPO每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一直稳步上升,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数据背后是逐年攀升的研发投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2212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5.25万个项目。

“中国正在为全球科研作出越来越具影响力的贡献,值得其他国家关注和借鉴。”《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根据2023年发布的自然指数,中国作者2022年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2024自然指数-中国》显示,在自然指数数据库扩展后,中国在排名中仍位居第一。“这当然证明了中国在科研上的系统性投入、在教育上的投资以及对国际合作的重视。”斯基珀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保障,将创新的全链条、各环节贯通起来,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撰文指出。

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中,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4028家高校院所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等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仍需继续加强。

就在6月9日,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第十四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学习。李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经历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通都会影响落地效果,要聚焦关键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断点。在转化对接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前沿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打通科技和企业两套话语体系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企业和高校的话语体系不同,所以需要把这两套语言体系打通,比如从高校走向工业界、实验室的成果落地变成商品,校外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就能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她认为,产业界和高校要达成共识,高校教师要充分尊重产业界的创新能力,产业界也要尊重高校知识的创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对企业参与科技活动有了更高要求。

去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企业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77.7%,比2022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4%,是拉动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比重水平接近美国(79.0%)和日本(79.4%),高于德国(67.4%)、法国(65.8%)等欧洲国家,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逐年增长,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上述公报显示,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主力军,2023年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2%和31.6%。《中国研发经费报告》系列撰写者、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孙玉涛告诉第一财经,还是有不少企业没有意识到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经的发展过程,“企业还未到领先水平的时候,可以去学已有的领先技术,但是一旦进入了‘无人区’,就必须自己去做一些前沿的东西,因为没有前人可以学习。”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此前在采访中提到如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时表示,将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但要实现前沿引领和塑造发展新优势仍面临不少挑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对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阴和俊此前表示,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科技界一直高度关注。前期,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等问题,科技部持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科技部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包括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责任体系。

他介绍,2023年以来,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部署,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资源统筹和布局得到显著加强。后续,将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

阴和俊称,近年来,科技部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实效。下一步,一方面要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