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訾振军对话葛均波:新材料是心脏器械的下一个突破口

第一财经 2021-03-28 17:31:36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刘佳

新材料以及仿生材料领域的突破,是心脏瓣膜研究的重要方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是关键,目前正在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启明医疗CEO訾振军近日在红杉资本全球医疗峰会上透露,启明医疗正在研究各种高分子心脏瓣膜以及仿生材料和智能化瓣膜。他还表示:“我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在两三年内就会在临床上试用了。”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看来,这些前沿科技成果两三年内进入临床的预估过于乐观,但他仍然表示:“新材料以及仿生材料领域的突破,是心脏瓣膜研究的重要方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是关键,目前正在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訾振军和葛均波院士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创新疗法以及下一个投资方向展开。如何将医学和工程学结合,将基础研究尽快推进到临床,是医疗界、科学界和产业界极为关注的话题。

启明医疗正在从生物材料的源头出发,试图打破国内生物瓣膜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有统计数据显示,来自进口品牌的生物瓣膜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5%,迫切需要有中国本土研发生产的相关生物瓣膜产品打破该局面,以保证临床使用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启明医疗援引数据称,西方国家75岁以上人群的心脏瓣膜病患病率高达13.3%,中国 60岁以上的瓣膜病患者已有400多万人。手术置换或修复瓣膜是心脏瓣膜病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心脏植入瓣膜目前主要有两种,分为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生物瓣膜一般是采用生物组织进行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动物组织。生物瓣膜的好处是血栓栓塞率低,所以一般不需终生抗凝,也避免了抗凝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但是缺点是耐久性差,工作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一旦损坏就需要再次更换。

而机械瓣膜则是用金属高级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好处是寿命要比生物瓣膜高,但是需要终生进行抗凝治疗,例如平常需要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体检,需保证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抗凝治疗不当,很有可能出现栓塞、出血等危险的情况。

鉴于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各有欠缺,如何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材料,使得植入瓣膜在延长工作寿命的同时,患者又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成为医学界和工程界积极探索的方向。

葛均波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要寻找的仿生材料,是指合成或者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物质,从而植入人体而不会引起机体反应的材料,例如蚕丝或者其他材料可能是一个探讨的方向。”

蚕丝近年来成为一种医学上热门的仿生材料。一位研究蚕丝材料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正在进行蚕丝材料用于人工脑膜的研究,已经在进行动物实验。

全球的研究人员也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心脏瓣膜替代材料,但至今尚未有任何产品上市,仍处于试验阶段。

例如美国一家创新医疗企业Foldax正在采用聚合物瓣膜进行替代生物瓣膜的探索。该公司已经发表了一项研究,以证明聚合物瓣膜相比于已上市的生物瓣具有更好的抗血栓性能和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性能,目前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对患有中度或重度心脏病患者进行这种聚合物瓣膜的临床试验。

除了新材料以外,瓣膜的智能化和传感技术是另一个发展方向。訾振军表示,与药物不同,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内,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信息,未来一定会出现具有感知功能的心脏瓣膜,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为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诊疗服务。

葛均波院士认为,随着算法的提升,未来有可能通过智能化的设备找到某些靶点,对一些疾病进行较早的干预,但是他强调医疗数据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可忽视,应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患者数据被恶意的第三方滥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议事时刻|葛均波、张文宏谈人工智能:AI医学时代已来,医生怎么办?

“相信未来通过对AI大模型的不断训练,人工智能将越来越接近于顶尖医生的能力,可以作出完美的诊断和最佳的手术规划。”

2158 03-08 16:54

当消费遇上AI | 国内首个心血管AI大模型发布,葛均波:要教会AI像顶尖专家一样思考

与通用AI模型不同,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的最大技术突破是,它是一个拥有“专科化+多模态”能力的“超级大脑”。

353 02-26 15:30

辐射剂量降低70%,细微血管也能看得清!国产医疗影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首台“零噪声”DSA由联影医疗在葛均波院士团队指导下攻关研发,解决了临床介入治疗手术中细小血管难以看清的痛点;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使医生患者“吃线”更少。

179 02-18 19:19

国家再提加快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技术转化还有哪些瓶颈

2023至2024年是我国高水平医院系统性、规模性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的元年。上海正在聚集各方力量,为创新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和人才储备注入动力,打通创新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的全链路。

668 2024-09-15 16:46

当院士戴上Vision Pro,医学元宇宙还会远吗

戴上Vision Pro,葛均波演示了与一名随访患者进行“隔空互动”的场景。患者不用到医院或诊所,就可以“面对面”地接受医生的建议。

124 2024-06-28 12:5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