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杉杉控股11亿收购LG偏光片业务 补足国内光电材料短板

第一财经 2021-04-16 19:40:12

作者:吕倩    责编:刘佳

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在区域集群协同发展之下已成全球产业规模第一,但目前全产业链的安全仍没有保障,显示产业核心材料、关键装备国产化率非常低,尤其易被上游材料与装备限制。

全球显示行业格局,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LG与三星逐渐退出。从最初的日本,到后来的韩国与中国台湾,再到如今占据领先优势的中国,国产显示产业逐渐打破局限、补齐短板。

4月16日的杉金光电启动仪式上,杉杉股份(600884.SH)宣布通过增资方式收购LG化学旗下偏光片及相关资产70%的股权,成立偏光片供应商杉金光电,实现高端偏光片国产化。采访中,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回顾了收购过程、行业格局、以及下一步的战略规划。

谨慎推进海外并购

2020年6月,杉杉股份斥资11亿美元收购 LG 化学偏光片业务。2021年2月1日完成资产交割,收购完成。在最初洽谈与LG偏光片业务事项时,郑永刚是心存疑虑的,他直接问对方“好东西(核心技术)你为什么要卖给我?”

双方在业务沟通过程中也梳理了整个行业的变化——第一,借助资本与政府的力量,京东方等国产企业在行业中给予过去日韩龙头企业巨大竞争压力。其次,LG化学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面调整,未来将重点布局锂电池产业。

实际早于2019年,受下游大尺寸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显示器)产能过剩影响,大尺寸LCD偏光片业务曾出现急剧下滑, LG化学便曾试图将LCD业务剥离进行转型。偏光片是LCD三大关键原材料之一。Omdia数据显示,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约百亿美元。近年来,国内偏光片产能依然存在缺口,偏光片生产企业主要为日本、韩国企业,产能前三位分别为日东电工集团、LG化学以及住友化学。

跨国收购挑战不小。采访中,郑永刚透露称,海外并购的核心问题在于团队,如果拢不住公司的核心团队,那就只是买了一个空壳子,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吃了这个大亏。“所以当时我就动了个脑子”,郑永刚称,杉杉控股与LG方面一次性签约,但资金方面暂时只付70%,另外30%分三年期付,这三年每年均付对方10%的回报,但这三年双方关系相当于“合资企业”,期间离职一位核心员工,杉杉方面就进行相应扣款,通过这三年时间完成双方团队的整合。

除了签约付款方面的“技巧”,郑永刚还通过重新出山巩固该次收购。2020年12月28日,郑永刚重新当回杉杉股份董事长,将原董事长、现副董事长庄巍的权给“夺”了。目的就是让被收购后的事业部放手按照原有LG化学管理经验继续干,完全继承过往的经营规则、方法、理念以及企业文化。

郑永刚表示,收购完成后,LG偏光片业务全球四大生产基地和1700多项专利全部交付,原经营和技术团队保持不变,53名中高级管理干部、38名韩国籍技术专家全部留任。目前LCD 偏光片全球市场规模超过百亿美元,杉金进入之后,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不到10%提升到45%以上。

持续促进产业融合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在区域集群协同发展之下,已成为全球产业规模第一,但目前全产业链的安全仍没有保障,显示产业核心材料、关键装备国产化率非常低,很容易被“卡脖子”,尤其易被上游材料与装备限制。行业数据显示,仅在面板上游的材料产业,包括偏光片、玻璃基板、靶材、光掩膜版、光刻胶等产品,近年来国产化率均不超过20%。

对此,朱志勇表示,终端技术对偏光片影响非常大,且偏光片在整个面板性能当中的因素影响程度越来越高,今年杉金相应加大投资力度。另外,未来杉金也将通过合资、合作、自主研发等方式,促进上游材料的本土化。

在显示行业的具体落地场景上,朱志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尺寸领域杉金是全球第一,其中在TV和Monitor领域市场占有率为27%,在NBPC(即Notebook)领域是30%。相对而言在高端手机领域占据市场份额还较低,约不到20%。因此未来杉金将继续扩充大型尺寸产能来确保规模与大尺寸市场绝对第一的位置。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增加与上游材料商的合作。

收购完成后,郑志刚表示杉金一方面要迅速扩大产能。两年内,杉金将在苏州等地新建4条超宽幅和宽幅产线,将拥有南京4条、广州4条、苏州2条共10条生产线。其次,立足自主创新,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全球研究院。最后,通过协同发展建立产业联盟。杉金将引导上游日本、韩国材料厂商在国内建厂,完善国内的产业布局。同时贴近下游客户,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

杉杉股份2020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82.16亿元,同比下降5.35%;归母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下降48.85%。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预增公告称,受益偏光片业务并表和正、负极材料放量,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5亿元到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