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LME期铜一度突破1万美元大关,创近10年新高!涨势大概率延续

第一财经 2021-04-30 11:45:59

作者:周艾琳    责编:林洁琛

铜的行情显然没有结束。

北京时间4月29日21:00左右,伦交所LME期铜触及1万美元/吨大关,为2011年以来新高,日内涨幅扩大至1.48%。不过,随后铜价回落,截至同日22:10报9845美元/吨。

早在今年春节前,第一财经就报道,铜价将在2021年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目前的态势,铜价正在逼近年初高盛给出的目标价10500美元/吨。供给瓶颈、经济重启预期、基建刺激预期等力量将市场预期炒上了天。就目前而言,铜的行情显然没有结束。

供给瓶颈叠加经济重启

从2020年3月的低点至今,铜价涨幅已超110%,多种力量共同帮助支撑了这种“红色”金属,其中一些力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供给瓶颈难以迅速修复是涨价的一大原因。在全球产业链中,需求及生产复苏的不同步加剧了通胀预期的上行,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资源国都属于经济和疫苗普及比较落后的国家,而消费国集中在正受益于疫苗普及的发达国家,因此大宗商品的涨价预期仍居高不下。

智利的罢工问题仍在扰动市场。本周初,供应问题再次提升了对今年市场供应趋紧的预期,铜价过去几天就开始蓄势朝201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上攻。“事实上,智利港口工人周初上午呼吁采取罢工行动。早些时候智利国会以高票通过一项议案,允许工人从其养老基金中进行第三轮提前支取。但该国总统塞巴斯蒂安·皮纳(Sebastian Piner)出面阻止了议案,引发了罢工呼吁。在全球铜矿产量中,智利的产量占到四分之一。”StoneX资深金属分析师Natalie Scott-Gray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瑞士宝盛银行(Julius Baer)分析师Carsten Menke表示,“智利港口工人呼吁就养老金相关问题举行罢工,他们得到了矿业工会的支持。没有迹象表明供应中断,但铜价已经上涨。”

虽然进入超买区域,铜价的长期上涨趋势保持完好,伴随着持续增强的短期上涨动能,近期COMEX管理型基金的长期头寸提振了铜的人气。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辛普森(Matt Simpso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铜价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代表,因此,如果铜价上涨,可能是因为投资者相信全球经济将走强。随着全球疫情冲击市场,铜价在2020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下跌了逾30%。然而,当美联储在2020年3月降息并实施刺激措施时,美股跌至低点,到2021年2月,美股上涨了121%。在此期间,美元明显走弱,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和央行释放了大量的财政和货币刺激。随着信贷周期的全面展开、疫苗接种的推广和刺激措施仍在实施,铜价继续受到支撑,投资者预计,随着边境开放和封锁解除,需求将上升。

商品未来有望持续跑赢美股

今年3月以来,铜价进入震荡盘整阶段,一度有投资者担心是否市场投机情绪过度导致铜价已经超调。

但事实证明,铜当时只是暂时休息。当市场上涨过快时,就可能导致铜价在今年2月高点之后出现的那种剧烈的价格波动。"当时,这基本上是一场在拒绝抛售的看涨投资者和希望压低价格、抓住市场顶部的看跌投机者之间的战斗。我们认为,修正阶段已经结束,价格将突破新高。如今铜价也已经创出阶段性新高。”辛普森表示。

“在全球范围内,在所有时间里,信贷持续增长,疫苗接种不断推出,投资者预计经济将走强,铜价背后有大量支撑。”辛普森表示。

关键在于,市场并不觉得铜价太贵了,尤其是和股票相比。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对记者表示,铜价有望实现突破,中国大宗商品需求恢复良好,铜进口额同比增速在几个月减速之后再次加速,铁矿石进口增速也在加快。"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是不均衡的,我们相信全球再通胀主题也将保持不变,对于想要对冲通胀风险的投资者,大宗商品或可提供比美债头寸更为高效的途径。"

虽然铜价从2020年3月的低点已经上涨110%,布伦特原油从2020年4月的低点已上涨250%。“然而,由于美股走高,我们认为大宗商品相对于美国股市,仍然显得便宜。这两个资产序列应将受益于全球再通胀交易,但是由于美股估值已持续攀高,收益动能出现潜在损失的缓冲空间已较单薄。未来一段时间,美股或许也将体现即将到来的加税风险,相对而言,大宗商品对此能够相对免疫。我们仍认为,大宗商品将逆转近10年来表现不敌标普500的局面。"罗伯逊称。

此外,铜的需求一直在增长,部分原因是低碳转型和电动汽车热潮。例如,一辆电动汽车使用的铜大约是传统汽车的4~5倍,而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铜大约是传统汽车的2倍。因此,仅仅通过向市场推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铜的需求就已经增加了。辛普森认为,如果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电动车销量继续增长,对铜的需求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做多铜和做空石油可能会成为这10年的价差交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